兩岸兩會第3次江陳會觀察

2009-04-27 11:51:2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兩會第3次江陳會26日在南京正式登場。由於兩岸兩會均刻意營造場外氛圍,推想第3次江陳會應可在南京順利舉行,並取得預定的結果,有利於兩岸未來的互動。然而除開預定議程外,最受矚目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僅停留在交換意見的層級上,未見實質進度,不能不令人感觸兩岸全面性的經濟合作,何以仍在論述層級打轉,而未能劍及履及地見諸實踐。
 
固然謀定而後動,慮而後安,才適合有所作為,是以台灣當局不宜為推銷ECFA而推銷,更要能藉此重新省視台灣的經濟體質,以及未來產業發展走向,始能兼顧不同產業領域的利益平衡。但馬英九更看重的可能還是島內的政治氛圍,雅不欲為了堅持ECFA和反對黨陣營對決。然以台灣今天的處境以及明天的發展言,無論如何都要施政者負起完全責任,既要承擔風險,更需創造機遇。設若ECFA只是為了向反對者溝通而滯後推動,此舉固然可以降低風險,但機遇也會隨之喪失。馬英九從「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宣示,一變而言兩岸ECFA談判有可能拖上5年,分階段並採彈性策略完成,說明ECFA作為政策推行,已出現不急於求成的跡象。
 
馬英九所以會做出退讓和轉彎,當然和反對黨的牽制直接相關。這一現象既可喜台灣民主政治已具制衡機制,執政者不敢一意孤行。但也顯現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受制於台獨思維,不能不令人擔心馬英九施政的輕重權衡究竟何在。明知ECFA有其急迫性,又未能權宜其事,就有必要說明何以臨事而懼。況且該走的溝通程序從黨外走回黨內,從行政部門走向立法部門,都已如火如荼地舉辦。這些溝通舉動卻未見取得政策共識,反見掣肘,民進黨且聲言會走上街頭抗爭,要馬英九聆聽人民的怒吼。這種公開威脅似乎很有效,ECFA整套政策由快馬加鞭趕進度,漸漸墮入分段施行,愈走愈慢。台灣想要加速從金融風暴的低谷中脫困,是否會因此也同步滯後,執政者非但不宜輕忽,更應嚴肅以對。
 
反觀北京方面的態度,溫家寶在博鰲論壇上說:大陸方面已就全面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採取積極主動行動,陸續推出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此外,溫家寶還表示,將從5個方面作出努力:1是推動大陸企業赴台投資;2是擴大對台產品採購;3是鼓勵台資企業到大陸開拓市場;4是增加大陸遊客赴台旅遊;5是協商建立符合兩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最後希望台方為大陸企業到台投資提供便利條件,為大陸商品入台開放市場。在台獨人士眼中,或許會視溫家寶這些語言都是「向台灣統戰」,但對台灣有利又何樂不為?
 
大陸方面其實是看到了馬英九的困境,也希望兩岸能長保良好互動的勢頭,是以溫家寶重申「擱置爭議」和「先易後難」的原則,以循序漸進的思路先經濟後政治,把握兩岸協商進程。雖然這於兩岸現狀已屬老生常談,但在多變的世局當中,馬英九當然需要一個穩定的兩岸互動結構。大陸設定2008年是兩岸關係的轉折年,而2009年則是兩岸關係的發展年,這就不無期望於台灣當局和台灣人民者,第3次江陳會則無妨視為發展年的中段檢驗,而且只能說:第3次江陳會平實可能有餘,不會有WHA,不會有ECFA的實質議題,不會有意外的驚喜,更不會有開創性機遇。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