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設辦事處排入議事日程
2009-05-14 11:56:2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互派人員長駐並設辦事機構,日前因台北方面傳出馬英九總統的一句話,頓時成為可能。馬英九說法是,「是不是考慮在某些項目上雙方互設機構」。在這句話背後,據知台灣國安單位的智庫學者正在評估此案的利基,說明馬英九此話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其來有自。此案若經全盤評估,「有利則行」應是可以預期的答案和結論。
發起兩岸互設辦事處的擬想,就兩岸正常互動而言,原是應有之義。早在20年前大陸對台單位派出官員來台時,就曾探聽過台北的房市,以為進駐台北的預備;但受制於兩岸意識形態的分歧以及所謂的「主權」爭議,再加上擁有權力者先天具有的排他性和本位主義,特別是台北方面有鑑於國共鬥爭的失敗經驗,自覺居於弱勢,長久以來即怯於面對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實質需要。
就國共兩黨鬥爭經驗論,過去是共方派代表常駐南京或重慶,也的確發揮了巨大的影響,物換星移,國共鬥爭形態早已質變,從爭政權到代表權和主權之爭,不同階段有不同變態。今天北京要的是兩岸終極統一,台灣內部則有統獨和不統不獨之爭,既在意兩岸對談是否能取得對等條件,更在意互設辦事處會否出現意想不到的邊際效應。
然而兩岸既已回歸「一中架構」下的「九二共識」,兩岸互動恢復正常,兩岸大三通也已全面展開,不論是兩岸經貿或兩岸人民來往,都已湧現巨量業務,亟待兩岸公權力有一相應的機制和配套措施,互設辦事處非僅迫切也無從迴避。以兩岸迄今簽署的多項協議言,各項經常事務當非目前隔海聯繫所能濟事。設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熟,兩岸事務只會更繁忙,涉及的層面和領域也會更廣。
再就眼前可以看到的,大陸觀光客以每日3000人計,已是台灣目前接待的上限,若各項簽證還要經港澳或其他第三地轉手,豈不折騰。況且兩岸既已直航,業務還要迂迴,可謂名實不副。此前還出現大陸觀光客因手續未能完備遭原機遣返的烏龍事件,設立辦事處未必能解決這類問題,但相信應可降低發生率或找到補救辦法。台灣觀光業及地方產業均寄望大陸觀光客的消費刺激。此時談互設辦事處無論如何都不嫌早而是愈快愈好。
北京方面傾向先以「中國旅行社」名義赴台設立辦事處,這當然不是以觀光客為考量而已。而是體現「先易後難」的彈性原則,但求先處理好兩岸交流的各項事務。台灣方面是否比照辦理,授權旅行單位代辦,或另出機杼而有不同設想,但無論如何都意謂著未來代理兩岸公權力的機構,將會在短期內出現。兩岸互動的層級非僅可較前大為提升,也可進入一個常態運作的軌道。
兩岸互設辦事處不可能沒有政治意涵,而是如何看待和正視可能發生的政治作用。若以「九二共識」為準,兩岸互設辦事處當循「一中架構」搭建互惠互利的運作空間,以期開拓更大的共識面。目前代表兩岸公權力的的對口單位,除了兩岸兩會外還沒有其他「白手套」可資替代,台灣海基會勢將承擔更吃重的角色,有必要提高層級和規格,不僅有擴大業務的必要,政府也應擴大授權。
兩岸何時才可能互設辦事處,急不得也慢不得,如果沒有島內綠營掣肘,兩岸協商只要氛圍好、共識高,應該可以在第4次江陳會上取得協議,也可以列出時間表。但兩岸互設辦事處豈能避開政治效應,是以此時不必期待有更高的規格,也不宜僅僅停留在代辦旅行簽證的業務而已。況且馬英九既已談到如果還能連任,出於迫切需要協商的情況,兩岸協商不排除觸及政治議題。作為兩岸協商政治議題的觸點,兩岸互設辦事處在此時此刻就顯得更具重大意義。
發起兩岸互設辦事處的擬想,就兩岸正常互動而言,原是應有之義。早在20年前大陸對台單位派出官員來台時,就曾探聽過台北的房市,以為進駐台北的預備;但受制於兩岸意識形態的分歧以及所謂的「主權」爭議,再加上擁有權力者先天具有的排他性和本位主義,特別是台北方面有鑑於國共鬥爭的失敗經驗,自覺居於弱勢,長久以來即怯於面對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實質需要。
就國共兩黨鬥爭經驗論,過去是共方派代表常駐南京或重慶,也的確發揮了巨大的影響,物換星移,國共鬥爭形態早已質變,從爭政權到代表權和主權之爭,不同階段有不同變態。今天北京要的是兩岸終極統一,台灣內部則有統獨和不統不獨之爭,既在意兩岸對談是否能取得對等條件,更在意互設辦事處會否出現意想不到的邊際效應。
然而兩岸既已回歸「一中架構」下的「九二共識」,兩岸互動恢復正常,兩岸大三通也已全面展開,不論是兩岸經貿或兩岸人民來往,都已湧現巨量業務,亟待兩岸公權力有一相應的機制和配套措施,互設辦事處非僅迫切也無從迴避。以兩岸迄今簽署的多項協議言,各項經常事務當非目前隔海聯繫所能濟事。設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熟,兩岸事務只會更繁忙,涉及的層面和領域也會更廣。
再就眼前可以看到的,大陸觀光客以每日3000人計,已是台灣目前接待的上限,若各項簽證還要經港澳或其他第三地轉手,豈不折騰。況且兩岸既已直航,業務還要迂迴,可謂名實不副。此前還出現大陸觀光客因手續未能完備遭原機遣返的烏龍事件,設立辦事處未必能解決這類問題,但相信應可降低發生率或找到補救辦法。台灣觀光業及地方產業均寄望大陸觀光客的消費刺激。此時談互設辦事處無論如何都不嫌早而是愈快愈好。
北京方面傾向先以「中國旅行社」名義赴台設立辦事處,這當然不是以觀光客為考量而已。而是體現「先易後難」的彈性原則,但求先處理好兩岸交流的各項事務。台灣方面是否比照辦理,授權旅行單位代辦,或另出機杼而有不同設想,但無論如何都意謂著未來代理兩岸公權力的機構,將會在短期內出現。兩岸互動的層級非僅可較前大為提升,也可進入一個常態運作的軌道。
兩岸互設辦事處不可能沒有政治意涵,而是如何看待和正視可能發生的政治作用。若以「九二共識」為準,兩岸互設辦事處當循「一中架構」搭建互惠互利的運作空間,以期開拓更大的共識面。目前代表兩岸公權力的的對口單位,除了兩岸兩會外還沒有其他「白手套」可資替代,台灣海基會勢將承擔更吃重的角色,有必要提高層級和規格,不僅有擴大業務的必要,政府也應擴大授權。
兩岸何時才可能互設辦事處,急不得也慢不得,如果沒有島內綠營掣肘,兩岸協商只要氛圍好、共識高,應該可以在第4次江陳會上取得協議,也可以列出時間表。但兩岸互設辦事處豈能避開政治效應,是以此時不必期待有更高的規格,也不宜僅僅停留在代辦旅行簽證的業務而已。況且馬英九既已談到如果還能連任,出於迫切需要協商的情況,兩岸協商不排除觸及政治議題。作為兩岸協商政治議題的觸點,兩岸互設辦事處在此時此刻就顯得更具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