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已通過「壓力測試」?

2009-05-17 12:12:0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聯準會在5月7日正式公布對19家美國最大銀行進行的壓力測試結果。測試結果初步獲得美國及全球金融市場的肯定,19家測試銀行有9家無須再增資,10家總計需增資746億美元;金額超過100億美元的僅美國銀行、富國銀行、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3家。其中,資金缺口最大的為美國商業銀行的339億美元。
 
美國聯準會與財政部在正式公布測試結果前曾有「外洩」事件,透露出部分測試結果,先試測輿論水溫,待正式報告出爐,投資人大多以「利多」消息來對待,顯示測試策略已獲得穩定市場信心的回應。當然,社會大眾,甚至專業機構也不見得對測試的方法與細節知道多少,甚至測試所涉及的參數模擬,應該在專業上會有許多爭議的地方。然而,由於美國財金主管的執行恰當,並未因而引起爭議,減輕測試所可能帶來的衝擊信心作用。反倒由於過去過分悲觀的預期,使測試結果出現反差,而帶給民眾較高的信心。
 
這種信心的恢復,已反映到全球主要股市,均出現相當幅度的反彈。這對於脫離金融海嘯所引發蕭條的疑慮,應有很大的助益。在信心部分恢復後,就只剩下需要時間來使產業信心回復,則全球需求可慢慢回穩或回到2008年的軌跡上。如果一切這麼順利,那麼金融海嘯所造成的景氣破壞,不但已觸底,且將持續恢復。當然,實質產業活動的恢復不會像反應迅速的金融市場,但至少可以將全球景氣的「疫情」降級了。全球金融海嘯的副作用,真的就這麼快消除而恢復正常了嗎?事實上,仍有許多財經專家、著名學者,並不看好這樣的景氣預期,他們認為這些大多是急單效應,急單結束後,原本的景氣衰退仍會浮現,最複雜的金融難題與困局仍未真正掃除。因而提醒各國仍然要提高警覺。
 
甫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教授,就是一個尚持悲觀論調的代表性人物。沒錯,要說災情這麼重的金融海嘯就在眾人還有很深疑慮的情況下,就能完全脫困,恐怕真的是過份樂觀。我們曾指出,此次引起海嘯的震央來自美國金融,而美國金融業的總體潛在損失可能高達3兆美元以上,美國政府所提出的公民營合作處理「問題資產」的方案,也受到許多批評,共同指出美國政府所想投入的750-1000億美元規模嚴重不足,並且對民間參與數字高度質疑。如今的壓力測試僅是處理「問題資產」的預備性動作,要據以認定危機已經解除,的確還是過分樂觀。
 
美國政府解決「問題資產」的方案,是以種子資金的概念,希望民間龐大的資金,例如各地方政府的退撫資金,能夠被吸引過來參與,把金融機構「問題資產」予以剝離,以便金融機構能以較健康的財務結構,恢復對產業或企業的融通能量,使金融與產業同步復甦,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若對照估計潛在的損失來說,政府不到1000億美元的規模,或許真的令人信心不足。不過,以最近資本市場的回應來看,卻也仍然有樂觀的可能。
 
因為,金融海嘯擊潰了投資人的信心,使得不動產與有價證券等主要資產價格的市值出現嚴重超跌。當時不但輿論一面倒,投資人也吃了秤鉈鐵了心,投資機構則必須大量應付贖回壓力,整個金融市場出現「反中介化」、「反槓桿」的信心危機。那時所推估的損失必然超乎想像。一旦信心回穩,資產價格反轉,直接就把損失缺口腰斬一半以上。那麼問題資產就可能大幅縮小,同時也促使民間參與的意願大幅激增。在消長之間,問題資產的嚴重性會降至可控制的範圍。果真如此,那麼才可以說全球景氣已通過壓力測試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