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釋善意的期待和取予

2009-05-29 11:37:4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就在端午節前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身分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北京會面,雙方再次互釋善意。胡錦濤就雙方所取得的政治互信帶出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足以妥善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話題,並主動表示爭取在半年內就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談起來」,建議以先易後難的原則,重申應可務實探討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總之,胡錦濤繼去年底的「胡6點」續有闡發,略有急迫感,吳伯雄代表國民黨則頗見借力使力,可謂各有所圖。
 
此外胡錦濤通過吳胡會的對話,祝願高雄市辦理世運會成功,這是對高雄市長陳菊出訪大陸推銷高雄市的具體回應,等同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向綠營傳達具體善意,又不僅以國共的交往為滿足。
 
胡錦濤釋放的善意同時也是針對馬英九的訴求作出的回應。馬英九才說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最快今年就可簽署,胡錦濤即回應,簽定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爭取今年下半年「談起來」。馬英九在第3次江陳會後說,要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胡錦濤也回應,在新形勢下,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雙方也敲定,納入今年7月國共論壇的主談議題。
 
再就經濟合作協議和機制言,台灣在這方面最具急迫感,且金融風暴就在眼前,胡錦濤的說法是:當前最突出的任務是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考慮到『兩岸是一家人』,我們採取了一些實際的措施同你們共克時艱。今後,如果形勢需要,我們還會繼續這樣做」。

對台灣在這方面的期望,幾乎可用「有求必應」來形容,在推進速度上,甚至比台北方面更積極。然而吳伯雄進一步建議在規劃兩岸經濟合作的同時,要能和亞太經濟發展相容相成,這當然是指東盟10加1的自由貿易區構想台灣要能同享實惠。
 
至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胡錦濤說,「中華台北衛生署」應邀派出人員作為觀察員,參加今年的WHA,這表明,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妥善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吳伯雄對胡錦濤傳達的善意相對提出建議,兩岸應避免內耗,應該還可以運用到兩岸的涉僑事務上。

海外的炎黃子孫由於兩岸數十年的隔絕矛盾,以致分化互斥,應該與時俱進,避免內耗,把精力用在消除歧見,化解敵意。而這又可以看到兩岸在海外,特別是僑務問題上應該還有更大的協作空間。
 
在兩岸執政黨互釋善意的同時,不必諱言雙方各有不同期待,且各有不同的操作。例如北京對兩岸終極統一因島內台獨因素長期以來即深具危機感,好不容易看到國民黨執政,期待也隨之而來。就算兩岸無法在短期內達成簽署和平協議,也想就此先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並納入兩岸互動的運行軌道。但吳伯雄以「現在我們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也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來回應,這就有了落差。

胡錦濤說:「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是關鍵所在」。吳伯雄回應:「台灣方面處理兩岸關係,就是依據憲法和法律。他相信隨著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將可針對政治分歧逐步化異求同」。可謂歧見猶深各有所見,但不失善意地互不否認。在取予之間,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更是一個重要指標,北京方面只要在能力所及,就等台北開口。再如大三通以來,上海台北航線一票難求,如何加開航班之類的安排,胡錦濤更樂意為之。
 
最後可以一談的是國共領導人每年見1次面是很自然的話題,是為馬英九和胡錦濤會面鋪路還是吳伯雄的個人設想,從北京的回應不及此事,亦可以想見另一個側面,既涉及吳伯雄的出處進退,也傳達出馬英九的如履薄冰。在善意和取予之間,國共之間的磨合可以期待,但也要看到還有更大的努力空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