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應重新面對重新定位
2009-05-30 10:59:1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經貿關係在馬政府的堅持開放下,已經由「量變」到「質變」。走到這一步,兩岸的領導、官員與人民也面臨了十字路口,必須透過相互重新面對、重新認識、重新定位,然後兩岸才可以走得安穩、走得長久。這當中無可避免地會超出經貿的範疇,而到了非經濟或政治的議題。這樣的發展或者也超出原本兩岸領導人和許多民眾的預期。不過,規避政治議題,可能使經貿關係出現新的障礙。
觀察馬英九總統在就職周年的國際媒體記者會,以及周年前密集接受台灣媒體專訪的談話,可以發現馬總統接續「ECFA」的議題後,先後拋出台灣國際地位、和平協議與飛彈威脅等話題。這些都隱隱可以體察到馬總統兩岸政策的全面性思考與布局,固然仍以「先經貿、後政治」的順序,但在實務上卻可能比一般人的預期要來得快速,發展速度真的可能有「出乎意料」得快。
橫亙在兩岸的政治性因素,就是國共內戰的歷史延續。擺在兩岸人民間的歷史,就出現內在深沈的矛盾與衝突,一方面是49年前到49年後的正統爭議,另方面是改革開放和開放探親後,快速經貿互動的突破。因此,馬政府的經貿開放政策,將使兩岸尚未面對、處理的內戰遺跡,會成為進一步經貿整合下的台灣民眾的心裡陰影,也是會有「超速」發展的焦慮所在。
在兩岸敵對下,衍生出武力(飛彈)的威脅與國際間的相對封殺,這也是兩岸進一步經貿突破的「天花板」,甚至也是馬政府後續兩岸政策的最大罩門。這就是馬總統在專訪時提到,或許下一步兩岸經貿議題前,可以來談談國際空間的問題。台灣在經過多年後能夠重回WHA大會,正是兩岸面對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一個突破。這樣的安排,台灣民眾固然有無奈和現實的妥協,但若將之擴大變成為一個解決模式,兩岸還需要有更進一步的智慧和包容。
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後,兩岸解除武力威脅,進入和平談判就可能水到渠成。屆時北京當局如何看待台灣、定位台灣,才能使台灣民眾接受?是一個亟需智慧、勇氣與決心的決策。同理,台灣民眾也要重新面對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崛起的事實。面對這一個新事實,如何培養出既不卑也不亢、平衡而健康的心態去接受、去調適,則是台灣這一方的課題。
當然,若要行穩致遠,也可以再次把這些高度政治性的議題再擱置,但須要把台灣國際空間、解除軍事對抗與和平發展的理念置入往後的經貿協商或簽定內。譬如,ECFA的簽署中,可以把台灣國際空間的解決納入,即兩岸ECFA可以延伸到台灣如何與東盟加1、加3或加6做連結。有了這樣的處理,那麼ECFA將開啟兩岸關係邁入另一階段。
過去在兩岸高度不信任與相互不承認下,只有迂迴透過兩岸兩會間的白手套機制來協商。一旦簽署ECFA,即代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已找到暫時(或永久)的解決方案,自然就為和平協議鋪下坦途,雙方政府也就沒有理由相互不承認,則各主管部門可以利用ECFA架構進行直接接觸與協商,那麼「白手套」功能就將進一步弱化或儀式化。這也才能有效解決兩岸所要處理的龐大問題。再加上互設機構等的安排,雖然表現上、形式上不涉及政治,但也已把大量政治議題做了處理。總之,兩岸進一步往來要透過相互重新面對,處理潛存的政治議題;否則,下一步的進展就比較難了。
觀察馬英九總統在就職周年的國際媒體記者會,以及周年前密集接受台灣媒體專訪的談話,可以發現馬總統接續「ECFA」的議題後,先後拋出台灣國際地位、和平協議與飛彈威脅等話題。這些都隱隱可以體察到馬總統兩岸政策的全面性思考與布局,固然仍以「先經貿、後政治」的順序,但在實務上卻可能比一般人的預期要來得快速,發展速度真的可能有「出乎意料」得快。
橫亙在兩岸的政治性因素,就是國共內戰的歷史延續。擺在兩岸人民間的歷史,就出現內在深沈的矛盾與衝突,一方面是49年前到49年後的正統爭議,另方面是改革開放和開放探親後,快速經貿互動的突破。因此,馬政府的經貿開放政策,將使兩岸尚未面對、處理的內戰遺跡,會成為進一步經貿整合下的台灣民眾的心裡陰影,也是會有「超速」發展的焦慮所在。
在兩岸敵對下,衍生出武力(飛彈)的威脅與國際間的相對封殺,這也是兩岸進一步經貿突破的「天花板」,甚至也是馬政府後續兩岸政策的最大罩門。這就是馬總統在專訪時提到,或許下一步兩岸經貿議題前,可以來談談國際空間的問題。台灣在經過多年後能夠重回WHA大會,正是兩岸面對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一個突破。這樣的安排,台灣民眾固然有無奈和現實的妥協,但若將之擴大變成為一個解決模式,兩岸還需要有更進一步的智慧和包容。
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後,兩岸解除武力威脅,進入和平談判就可能水到渠成。屆時北京當局如何看待台灣、定位台灣,才能使台灣民眾接受?是一個亟需智慧、勇氣與決心的決策。同理,台灣民眾也要重新面對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崛起的事實。面對這一個新事實,如何培養出既不卑也不亢、平衡而健康的心態去接受、去調適,則是台灣這一方的課題。
當然,若要行穩致遠,也可以再次把這些高度政治性的議題再擱置,但須要把台灣國際空間、解除軍事對抗與和平發展的理念置入往後的經貿協商或簽定內。譬如,ECFA的簽署中,可以把台灣國際空間的解決納入,即兩岸ECFA可以延伸到台灣如何與東盟加1、加3或加6做連結。有了這樣的處理,那麼ECFA將開啟兩岸關係邁入另一階段。
過去在兩岸高度不信任與相互不承認下,只有迂迴透過兩岸兩會間的白手套機制來協商。一旦簽署ECFA,即代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已找到暫時(或永久)的解決方案,自然就為和平協議鋪下坦途,雙方政府也就沒有理由相互不承認,則各主管部門可以利用ECFA架構進行直接接觸與協商,那麼「白手套」功能就將進一步弱化或儀式化。這也才能有效解決兩岸所要處理的龐大問題。再加上互設機構等的安排,雖然表現上、形式上不涉及政治,但也已把大量政治議題做了處理。總之,兩岸進一步往來要透過相互重新面對,處理潛存的政治議題;否則,下一步的進展就比較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