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面對天災頻率增高的警訊

2009-06-02 10:37:1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災害救援機構(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日前發布一項200頁報告書,提示了當前環境變異,新興經濟體將面臨天災肆虐的重大危機,殷囑各方宜認真防範。此項文件公開尚不足旬日,熱帶氣旋艾拉就狂襲孟加拉、印度等地,造成逾120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各類財物損失無數,還在繼續彙整中。相關報告印證了天災頻仍的警報並不只是徒亂人意,風雨頻仍的事實已來到眼前,開發中國家的政府和民間,非得提高警覺、全力做好防災工作不可。
 
國際災害救援機構的新版天災估測報告,特別強調,天災危機正以驚人方式攀升,威脅到經濟體發展的成就、經濟安定、和全世界的安全。由於各地排水體系多因陋就簡,使許多都市,尤其是亞洲地區內,有大雨就難逃水淹的命運,大量的商業資產和若干基本設施,都有受到天災毀損的紀錄。從1990年代以來,水患破壞全球經濟的直接危機已倍增,28%以上目前未能獲得充分安全維護的人口,比20年前更容易失去家園、收入,甚至生命,這是大家所該嚴肅面對的課題。
 
無可諱言,亞洲地區在地理位置上自來就有天災頻仍的紀錄。目前正受熱帶氣旋蹂躪的印度、孟加拉,固是受風災重創名單上出現最多次數的國家,中國也不遑多讓。洪澇為患所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的總和,幾至慘不忍睹的程度,且並沒有緩和的趨向。泰國、印尼、菲律賓、緬甸、馬達加斯加等,天災的類型多樣,風雨、土石流、山崩、地震、久旱,莫不造成開發中國家的赤貧社區,在生命財產方面有巨額毀損。更難堪的是這些地方都沒有保險奧援,災後復原的步履萬分艱困,釀成天災與赤貧的惡性循環。從1975年以來,23次超大型天災肆虐,估計有170萬人因而喪生。主要的暴風雨和相關惡劣氣候負面影響,更是增長地球暖化的因素。許多都會區得承受用水和能源缺乏,冷、熱浪交替,更多流行疾病的傳染,後果尤其難以想像。
 
聯合國背書的調查報告,更進一步指出,不僅是地理環境使貧窮地區,承擔起天災咎責。嚴重不足的公私治理體系,使開發中國家若干區域的人民和經濟產業,遭受有如雪上加霜般的災害蹂躪。人謀不臧造成公權力廢弛,環境遭受漫無限制破壞,熱帶雨林迅速消失,生物原物種無處棲息復育,能源超額開發使用,基本建設普遍受忽略,文明社會的人類貪婪性格發揮到無限上綱等。在在直接或間接衝撞天然或社會秩序,形成循環失衡的根本原因,許多我們日常所見而又無法矯正的行為。往往就累集成無以挽回的破壞力量,釀成天然災害,拉大人類生活差距,讓大家面臨的危機日益嚴重。
 
東南亞地區眼前就不乏人謀不臧使天災禍害滋大或損失加重的事例:2008年5月23日發生於緬甸的熱帶氣旋納吉斯,距仰光以南約30公里,曾造成13萬8000人死亡或失蹤,另80萬人無家可歸,迄已屆滿一年。但據國際人道團體表示,災區復原情況甚不如理想,無數存活災民沒有固定工作和居所。在今年季節風雨又告來臨的時際,還不知如何是好,生活和甚至生命的持續,令各方人士懸憂,包括像世界糧食計畫署等聯合國機構在內,也是束手無策。重大天災的延宕復原,損失的物質和精神層面都無法估量面對天災頻率繼續攀升的世代,國際上不僅要提出問題,也該促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才是。
 
當然,天災不斷,規模大小不一,出現的地點東西有別。包括天災次數最多的亞洲地區在內,各國本身仍是承擔救災責任的主體。聯合國國際災害救援機構在發布天災嚴重的調查報告時,同時指出在金融海嘯環境裡,新興經濟體還得面臨天災引起的廣泛破壞和壓力,非常無奈。但是問題無論如何終必得解決,各經濟體的政府和民間,除勉力承擔,也別無選擇,在非常時期,應激發非常的勇氣。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