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新階段摸著石頭過河
2009-06-09 11:04:1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繼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備受關注的中國訪問之行後,美國財長蓋納也完成了他的首次北京之行,加上其間的美國總統蘇丹問題特使、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約翰.克里、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率領的代表團等,由之傳出美國高官政要密集訪北京、中美關係步入新階段之說。
美國政要密集訪問北京,與布希政府最後時刻那次比,規模還不算太大,也還沒有達到中國學者所言的「小高潮」,但近期中美關係的發展,確實出現了不少新變化,中南海如何為中美關係新走向定調,也就更值得關注。
先看看近期中美交往中出現新變化的一系列新背景,首先是美國政要的到訪北京,議題都出現轉換。最近到訪的幾個批次,分別是談氣侯變化、能源問題、蘇丹問題、朝核危機、經貿合作等,議題非常明確,也都是以雙邊的合作為主要取向。
這與過去中美之間交往相較,長期議題已換藥方,合作主議題要有爭議、副議題搭配已換形式,過去長期以來談的台灣問題、人權問題,甚至西藏、軍備等問題,都被輕輕放下。其中代表性的是波洛西,在敏感的六四事件前夕訪問北京,都只談氣候和能源等合作,中方稱其不再「逢中必反」。而美國財長蓋納,也不再強調人民幣匯率問題,而集中在美中金融合作,以及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準備。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背景,是近期以來有關「中美共治」、「G2」、「新兩極」之論,引起廣泛的討論甚至爭議。這些論調,主要來自美國學界,但其討論不僅熱在外面,在中國也引起相應的爭論。中國總理溫家寶特別藉出席中歐領導人會晤之機,表示「中美共治」格局是「亳無根據的,也是錯誤的」。
還有一個與之相關的新背景,就是經濟界傳出說法,指今年中國的GDP總量,將首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2。中國將由經濟大國,成為經濟強國。
美國方面對強化與中國的多方面合作,表現出較大的熱情,其來有因。最重要的一是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格局的變化,也帶來中美關係轉變;一是歐巴馬上台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在對華政策上有新的突破。
中國領導人明確表態不贊同「中美共治」論,仍然堅持多極化和多邊主義是大勢所趨,也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中國領導層還不大相信,美國會放下歐洲、日本這些同聲同氣的盟友,也不大相信,美國願與自己平起平坐;二是中國領導層還在擔心,相關說法會帶來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為自身發展帶來新阻力。
至於中國GDP總量今年首度超過日本,不是沒有可能,但其間有人民幣匯率調升因素的影響,不可忽視,而中國GDP總量成了全球第2,仍難以掩過人均GDP還在較低之位。「國富民窮」之下,還不能稱為全球第2強。
於此,中國領導層對中美關係的新發展,也包括對國際格局的新調整,大致有三方面的看法。首先是中國無意也不能去角逐國際領導權,還不能去改變現有的國際體系,要逐漸負起大國責任但還不能當頭。
其二,雖然不角逐當頭,但中國會在多邊合作的框架下,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具體來說,是要在與美國的合作中,同時也在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的合作中,推動全球經濟格局作出調整,推動新的經濟秩序的建立,獲取一定的經濟交往主導權,掌握遊戲規則的制定權。
其三,具體到中美關係的發展中,除了堅持長期以來的規則「合而不同」之外,還要強調新的關鍵,就是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由之推動中美關係取得新的進展。
由這個角度看去,最大的發達國家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與全球最大的生產國,正在以互摸底線、互留空間的新方式,探索兩國建立新的平衡關係。由這種新的平衡關係的建立,又拓展出兩國合作的新空間,又將由今夏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今秋的胡歐會、入冬的歐巴馬北京行,漸次達致高潮。
美國政要密集訪問北京,與布希政府最後時刻那次比,規模還不算太大,也還沒有達到中國學者所言的「小高潮」,但近期中美關係的發展,確實出現了不少新變化,中南海如何為中美關係新走向定調,也就更值得關注。
先看看近期中美交往中出現新變化的一系列新背景,首先是美國政要的到訪北京,議題都出現轉換。最近到訪的幾個批次,分別是談氣侯變化、能源問題、蘇丹問題、朝核危機、經貿合作等,議題非常明確,也都是以雙邊的合作為主要取向。
這與過去中美之間交往相較,長期議題已換藥方,合作主議題要有爭議、副議題搭配已換形式,過去長期以來談的台灣問題、人權問題,甚至西藏、軍備等問題,都被輕輕放下。其中代表性的是波洛西,在敏感的六四事件前夕訪問北京,都只談氣候和能源等合作,中方稱其不再「逢中必反」。而美國財長蓋納,也不再強調人民幣匯率問題,而集中在美中金融合作,以及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準備。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背景,是近期以來有關「中美共治」、「G2」、「新兩極」之論,引起廣泛的討論甚至爭議。這些論調,主要來自美國學界,但其討論不僅熱在外面,在中國也引起相應的爭論。中國總理溫家寶特別藉出席中歐領導人會晤之機,表示「中美共治」格局是「亳無根據的,也是錯誤的」。
還有一個與之相關的新背景,就是經濟界傳出說法,指今年中國的GDP總量,將首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2。中國將由經濟大國,成為經濟強國。
美國方面對強化與中國的多方面合作,表現出較大的熱情,其來有因。最重要的一是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格局的變化,也帶來中美關係轉變;一是歐巴馬上台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在對華政策上有新的突破。
中國領導人明確表態不贊同「中美共治」論,仍然堅持多極化和多邊主義是大勢所趨,也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中國領導層還不大相信,美國會放下歐洲、日本這些同聲同氣的盟友,也不大相信,美國願與自己平起平坐;二是中國領導層還在擔心,相關說法會帶來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為自身發展帶來新阻力。
至於中國GDP總量今年首度超過日本,不是沒有可能,但其間有人民幣匯率調升因素的影響,不可忽視,而中國GDP總量成了全球第2,仍難以掩過人均GDP還在較低之位。「國富民窮」之下,還不能稱為全球第2強。
於此,中國領導層對中美關係的新發展,也包括對國際格局的新調整,大致有三方面的看法。首先是中國無意也不能去角逐國際領導權,還不能去改變現有的國際體系,要逐漸負起大國責任但還不能當頭。
其二,雖然不角逐當頭,但中國會在多邊合作的框架下,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具體來說,是要在與美國的合作中,同時也在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的合作中,推動全球經濟格局作出調整,推動新的經濟秩序的建立,獲取一定的經濟交往主導權,掌握遊戲規則的制定權。
其三,具體到中美關係的發展中,除了堅持長期以來的規則「合而不同」之外,還要強調新的關鍵,就是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由之推動中美關係取得新的進展。
由這個角度看去,最大的發達國家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與全球最大的生產國,正在以互摸底線、互留空間的新方式,探索兩國建立新的平衡關係。由這種新的平衡關係的建立,又拓展出兩國合作的新空間,又將由今夏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今秋的胡歐會、入冬的歐巴馬北京行,漸次達致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