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見台海兩岸僑務愈走愈近

2009-06-14 10:12:1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僑界領導人台灣的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理事長簡漢生和北京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林軍,日前在台北共同簽署加強合作交流協議書,決議定期集合雙方海內外組織舉辦專題活動、研討會,成員互訪,高階人員定期集會。消息傳到海外,僑社中人多表肯定、歡迎此一訊息。嚴格說來,海外僑界對這個訊息的到來並不意外,且多視為勢所必至,因為兩岸既已大和解,海外僑界沒有不和解的道理。
 
自兩岸「外交休兵」以來,能否一體適用於兩岸僑界,這是個既敏感也很現實的問題,馬英九日前出訪薩爾瓦多時說,「兩岸在海外僑民愈來愈多,實在沒有必要在別人國土上鬥爭,不必對立」。非僅如此,胡錦濤也說,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僑務當然也包括在涉外事務之內。而這也是今年5月下旬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北京時向胡錦濤提出的看法,即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內耗的概念,還可以運用到兩岸的涉僑事務上。
 
兩岸僑務既不必對立,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是以馬英九意有所指者,相信不會是兩岸僑界此時還會有什麼直接衝突,而是海外僑界社團之間可能出現的掛旗問題和歸屬問題,特別是傳統僑社改掛五星紅旗的爭議。
 
兩岸為爭取華僑社團,過去幾十年的海外鬥爭即曾發生僑社僑團的分化互斥,甚至演出短兵相接的場面。以紐約中華公所為例,即曾發生是否掛旗的爭議,在泰國的僑團,也曾有過對立;而今海外僑社因兩岸大和解,僑社如何因應形勢的轉移,掛旗問題在僑社心態上首應有所調整。而兩岸當局至少在態度上即宜公開表明,宜先求保持現狀,尊重現狀。
 
或謂自2006年台灣僑聯總會與對岸中國僑聯首度在北京舉行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僑務休兵的概念即已確立,此時更應前瞻未來,以聯盟或其他形式合組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政治利害關係的華僑社團。若還有掛旗、升旗的想法,五星紅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是不可以並掛並懸。如果居住國不干預,兩岸旗幟在由海外僑社並存,或先行並掛,相信這絕對有利於未來兩岸當局的政治接觸。
 
在過去每逢10月慶典,從香港、東南亞到舊金山和紐約華埠,均可見一片旗海,往後兩岸人民和政府當可樂見青天白日和五星紅旗同時飄揚於海外。雖然那只是一種象徵,卻是人心之所向,歸趨之間先從海外取得共識,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
 
如果兩岸可以解除掛旗的意識形態負擔,擺脫政治掛帥的考量;兩岸各自堅持的簡體和正體字問題,當然也可以在此一思路下解決海外僑教的中文教學和教科書問題。簡體字愈見普遍使用是不爭的事實,但正體字有利於保持中華文化於不墜,且有利發揚,這也是可以確認者。是以僑社、僑教與其堅持在正簡字體間該如何作出選擇,不若維持現狀,兩體並存共用,從文化上尊重同體異構,也有利於多元思考。
 
所以有僑務者,始於滿清末年,在保皇、立憲、革命的漫長歷程裡,海外華僑從來沒有缺席,特別是海外華工雖節衣縮食也踴躍捐輸,甚至犧牲生命而為革命烈士者更不知凡幾,是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有感而言:「華僑為革命之母」。前瞻兩岸未來互動,以及可以樂見的和平統一,海外僑社不僅可為先行的試點,也是可以發聲發光的重點所在。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