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望在15年內可趕上美國

2009-06-23 11:28:5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在大躍進時期,毛澤東的口號是超英趕美,其時用的是土法煉鋼;50年後,換成改革開放,憑的是資本主義,雖然喊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領導人不再高叫解放台灣,而是低唱拉攏台灣,就藉此一變,中國才會重新站起來。經濟上,今天已經超英了,下一個目標是5年內可以超日,進而趕美,那麼要到多少年後,才可趕上美國?
 
這就很難計算,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是略高於10%,今年的口號是保8;美國過去的增長是2%左右,今年是倒退,要保的可能是-2%。但這種一分進,另一分退的現象,並非是永久性的,那麼可能性以至一般性的估計是怎樣呢?剛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最近在香港的一個論壇上曾揚言,在15年至20年間,亦即是在20年內,中國會趕上美國,變成全球經濟的一哥。
 
目前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第1大國,全國生產總值大概是14兆美元左右,佔全球的比重大概是25%左右;中國雖然已是第3大國,但生產總值只有4兆美元左右,佔全球的比重不到10%,大概是6%稍多,相差還很大。
 
但問題卻是,中國在急步跑,美國只是緩步走,有時甚至走3步、退1步,和新興國家比較,有時可說是實質的退。在戰後初期,美國的生產總值,佔全球的40%,10年前只佔30%,如今只有25%左右,在1978年,亦即改革開放的前夕,中國的生產總值只佔全球的1.8%,如今已大躍進至6%以上,若以這種速度來計算,克克魯曼的預言肯定是正確的。
 
不單只是正確,還近乎保守。因為中美之間,目前相差只是3倍左右,不若10年前的相差,多達10多倍,若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維持每年約10%的速度,而美國的增長,就只能保持每年2%左右;10年以後,中美之間的經濟體積,自然差距收窄,又到了13年後,中國的全國生產總值,就剛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哥。不過意外始終會出現,而彈性亦應當保留,因此需要由13年增加至15年,克魯曼作為經濟學大師,說話應有分寸,估計要留後路,因此便有15年至20年之間的說法。
 
至於人均生產值,15年後,中國應當只達到美國的23%左右,豈非生活質素仍然低於美國?非也,若以消費力平準計算,美國的物價水平比中國高出3倍有多,因此兩地的生活質素,到時其實相差很少。至於兩岸4地的其他3地,目前港澳的人均生產值,已達美國的65%左右,而台灣則是港澳的65%左右,若再以消費力平準計算,3地其實是差不多一樣,若果3地今後15年的經濟增長每年能維持在5%左右,不出15年,港澳2地自然會超越美國,在全球而言,亦可能勉強打入10名以內。
 
那麼人民幣豈非可立即取代美元,成為全球第1貨幣呢?非也。原因是美國早於1880年,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哥,但多等半個世紀,美元才可取代英鎊,成為全球的第1貨幣,何況人民幣至今仍未能自由兌換,人民幣的國際化,只進入初階段,人民幣最低限度要取得兩岸其他3地的合作,才可以第1步與美元平起平坐。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