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走勢仍在調穩之中
2009-06-26 11:10:0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踏入6月下旬,中國經濟即將迎來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在對經濟政策調整的爭執之下,在對經濟走勢判斷的爭議聲中,中南海如何謀畫新的政策調整,如何引領經濟的調控方向,再度成為焦點。
所謂關鍵的時間點,是指中國領導層敲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經濟政策,自去年9月以來已推行10個月;年初的「一攬子計畫」,已展開半年;3月人大會議正式批准的「保8」戰略,已有兩個季度的考驗。在這個時侯,當局和民間,都有回首梳理,舉頭展望的動作,但政策性調整,尚末見端倪。
就中國領導層來說,已有兩個方面的初步明確。一是對經濟形勢的初步判斷,6月初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定下的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經濟影響尚未見底,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較多,經濟平穩回升的基礎尚未穩固。再有一點,就是胡錦濤的表態,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繼續呈現,中國經濟發展基本態勢沒有根本變化,要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制定新的應對舉措。
按照這些判斷和表態,顯示的是中國經濟雖然已過了最困難的階段,也就是說經濟滑落等問題已經觸底,但仍然在調整之中,早前的「率先復甦」的樂觀已不好再提。也就是說,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較好的時光還沒有到來,當局會對宏觀調控作出政策性調整。
今年以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受到廣泛關心、逐月分析。以粗線條來勾勒,中國經濟的現狀,是經濟成長止跌,但緩步回升;投資增長超乎常態,其中新開工項目計畫總投資增長90%左右;消費基本穩定,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力;外貿進出口止跌,但回升仍然乏力,繼續回落有可能。
在這種粗線條之下,中國經濟還存在一系列的舊症新疾。除了經濟增長的冷熱不均,除了產能過剩的大毛病,還正面臨著是脹是縮的新問題,也就是說,通貨緊縮的陰影仍揮之未去,通貨膨脹的壓力又已降臨。中國經濟另一新疾,是信貸規模前所未有的新速度、大面積擴張之下,除了誘發通脹,也逗引著新一輪資產泡沫。而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脹與縮、冷與熱、漲與跌現象,又實實在在地威脅著經濟的近期較快復甦和長遠一點的穩定增長。
過去10個月來,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領導層前所未見地不斷調整政策取向,不斷出招刺激經濟。以領導層來說,其穩定經濟的焦慮之心,從中得到表現,而他們敲定的政策和推出的招術,既也有各方面的好評,也有不同角度的質疑。
從經濟過去半年的表現來看,以特殊的國情而言,再撥發新的彈藥,再以加大投資為刺激經濟主要手段,不止是無新鮮感的問題,而是可能引發出毛病和問題,但客觀地看,要找出新的靈丹妙藥,也不是那麼容易。對領政者來說,目前真的應該放下短期救急的心態,放下「保8」包袱,放眼中長期發展,充分考量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令宏觀調控政策更具長治久安的意義。
就下半年的政策調整而言,中國領導層應更多地考量潛在風險,重點做3件事,1是刺激經濟計畫,當減少擴大投資的比重,因為目前投資主要是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已減效,副作用反而在顯現。而應當增加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比重,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到適時調整之際。
第2件事,是要加快結構調整。過去半年來,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忙的主要是投資,「調結構」做得不多,積存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反而因投資加大和外需縮小,帶來新的產能過剩。現在不加快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未來也要為之付出大代價。
第3件事,是加大改革的力度,國家發改委近期公布了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顯示了推動改革的意願。但半年過去,大多數改革都沒有發力,而要解決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再不推行改革,既是錯失時機,又會令經濟增長無法穩定下來。
所謂關鍵的時間點,是指中國領導層敲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經濟政策,自去年9月以來已推行10個月;年初的「一攬子計畫」,已展開半年;3月人大會議正式批准的「保8」戰略,已有兩個季度的考驗。在這個時侯,當局和民間,都有回首梳理,舉頭展望的動作,但政策性調整,尚末見端倪。
就中國領導層來說,已有兩個方面的初步明確。一是對經濟形勢的初步判斷,6月初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定下的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經濟影響尚未見底,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較多,經濟平穩回升的基礎尚未穩固。再有一點,就是胡錦濤的表態,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繼續呈現,中國經濟發展基本態勢沒有根本變化,要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制定新的應對舉措。
按照這些判斷和表態,顯示的是中國經濟雖然已過了最困難的階段,也就是說經濟滑落等問題已經觸底,但仍然在調整之中,早前的「率先復甦」的樂觀已不好再提。也就是說,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較好的時光還沒有到來,當局會對宏觀調控作出政策性調整。
今年以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受到廣泛關心、逐月分析。以粗線條來勾勒,中國經濟的現狀,是經濟成長止跌,但緩步回升;投資增長超乎常態,其中新開工項目計畫總投資增長90%左右;消費基本穩定,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力;外貿進出口止跌,但回升仍然乏力,繼續回落有可能。
在這種粗線條之下,中國經濟還存在一系列的舊症新疾。除了經濟增長的冷熱不均,除了產能過剩的大毛病,還正面臨著是脹是縮的新問題,也就是說,通貨緊縮的陰影仍揮之未去,通貨膨脹的壓力又已降臨。中國經濟另一新疾,是信貸規模前所未有的新速度、大面積擴張之下,除了誘發通脹,也逗引著新一輪資產泡沫。而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脹與縮、冷與熱、漲與跌現象,又實實在在地威脅著經濟的近期較快復甦和長遠一點的穩定增長。
過去10個月來,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領導層前所未見地不斷調整政策取向,不斷出招刺激經濟。以領導層來說,其穩定經濟的焦慮之心,從中得到表現,而他們敲定的政策和推出的招術,既也有各方面的好評,也有不同角度的質疑。
從經濟過去半年的表現來看,以特殊的國情而言,再撥發新的彈藥,再以加大投資為刺激經濟主要手段,不止是無新鮮感的問題,而是可能引發出毛病和問題,但客觀地看,要找出新的靈丹妙藥,也不是那麼容易。對領政者來說,目前真的應該放下短期救急的心態,放下「保8」包袱,放眼中長期發展,充分考量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令宏觀調控政策更具長治久安的意義。
就下半年的政策調整而言,中國領導層應更多地考量潛在風險,重點做3件事,1是刺激經濟計畫,當減少擴大投資的比重,因為目前投資主要是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已減效,副作用反而在顯現。而應當增加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比重,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到適時調整之際。
第2件事,是要加快結構調整。過去半年來,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忙的主要是投資,「調結構」做得不多,積存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反而因投資加大和外需縮小,帶來新的產能過剩。現在不加快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未來也要為之付出大代價。
第3件事,是加大改革的力度,國家發改委近期公布了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顯示了推動改革的意願。但半年過去,大多數改革都沒有發力,而要解決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再不推行改革,既是錯失時機,又會令經濟增長無法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