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面對聖嬰再臨與飢餓雙重煎熬
2009-07-05 11:49:2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金融時報」日前報導,印度當局上周表示,今年雨季初期降雨量不太正常,可能是「聖嬰現象」重返的先兆。聖嬰再臨,常使世界各地旱澇失衡,連帶使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向是各方關心軍糈民食者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在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甫發表2009年全球飢荒人口,預估將創下空前新高的訊息後,農產品價格即因氣候因素而告上揚。對於沒有食物可吃人數激增現象逼近的情勢,更有如雪上加霜。亞洲雖是農產品產地之一,面臨非人力可抗拒的天時不正,尤其會擔心稻米產量不足。壞消息會令人憂心忡忡,但卻不能報喜不報憂,除了糧農和經貿官員要費心調度,大家都宜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所謂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明顯上升,造成氣候變異。有些地方會出現大旱災,有些地方則可能鬧水荒,每3年到5年就出現1次。今年印度方面既有了聖嬰重返先兆,日本氣象部門也做了秘魯海域和赤道太平洋地區海水溫度升高紀錄報告,聖嬰再臨的機率逾50%。且據預估今年的現象,可能是10年來最嚴重的1次,比2002-2003年和2006-2007年明顯。旱澇失衡,原油和天然氣、黃金白銀市場,都可能受到影響,範圍之廣、項目之多,甚至使人感到意外。
當然,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農產供需問題,眼前才不過有聖嬰再臨的先兆,農產領域已告非常緊張。亞洲國家包括稻米輸出首屈一指的泰國,先開始擔心今年稻米產量不足。糖的供應量可能不足,糖品市場擔心聖嬰現象可能減少印度糖產量,立刻將價格調漲到近3年新高。
同時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棕櫚油價,也告勁升。金融海嘯已弄得人心惶惶,遇到風吹草動,不安加上炒作,要市場平靜,有如緣木求魚。假如聖嬰果真再臨,難免給一般人帶來煎熬。
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人狄奧特6月19日在羅馬召開1次特別記者會,明白指出全球深陷經濟危機和糧價居高不下,是今年飢餓人口預估比去年激增1億人、突破10億大關,達到10億2000萬人歷史新高的兩大主因。當時聖嬰再臨機率逾50%的訊息還沒有傳開,可能會影響到估算的準確性。但即使聖嬰不來攪局,世界上每6個人就有1人吃不飽的現象就夠嚇人的了。
糧農組織說,飢餓人口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亞太地區估計今年將有6億4200萬人長期飢餓,比去年增加10.5%。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估計有2億6500萬人挨餓,增加了11.8%。兩地區飢餓人口就占全球總飢餓人口的90%,處境實在難堪。
飢餓是人類社會動盪不安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懂的常識。聯合國在10年前制定「千禧年發展目標」時,信誓旦旦,要在2015年在8個領域內達成一定目標。其中列為第1優先的就是「消弭極度貧窮飢餓」,但是預定達成目標的時間剩下愈來愈少,極度貧窮飢餓的人卻愈來愈多。農糧組織是專門行政機構,要帶領國際致力於對抗飢餓的。不過去年國際缺糧達到若干國家發生暴動的程度,今年又迭傳吃不飽的人劇增的消息,相信問題出在說得多、做得少。
姑無論聖嬰現象是來或不來,飢餓缺糧總是事實,泰國是米糧大國,負有不可旁貸的社會責任。政府和民間要克盡努力,擴大農地面積、增加耕種頻率、提高生產效率、發展基因農業,都是提升長期農糧供給的可行方式。大家要認清,糧食危機是威脅、更是機會。氣候能破壞農糧生產,造成天災每年損失達836億美元。不過旱澇雖無情,絕地終可逢生,做好預防災害準備,使災後重建的行動精準,自可緩解可能發生的各種煎熬。
所謂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明顯上升,造成氣候變異。有些地方會出現大旱災,有些地方則可能鬧水荒,每3年到5年就出現1次。今年印度方面既有了聖嬰重返先兆,日本氣象部門也做了秘魯海域和赤道太平洋地區海水溫度升高紀錄報告,聖嬰再臨的機率逾50%。且據預估今年的現象,可能是10年來最嚴重的1次,比2002-2003年和2006-2007年明顯。旱澇失衡,原油和天然氣、黃金白銀市場,都可能受到影響,範圍之廣、項目之多,甚至使人感到意外。
當然,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農產供需問題,眼前才不過有聖嬰再臨的先兆,農產領域已告非常緊張。亞洲國家包括稻米輸出首屈一指的泰國,先開始擔心今年稻米產量不足。糖的供應量可能不足,糖品市場擔心聖嬰現象可能減少印度糖產量,立刻將價格調漲到近3年新高。
同時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棕櫚油價,也告勁升。金融海嘯已弄得人心惶惶,遇到風吹草動,不安加上炒作,要市場平靜,有如緣木求魚。假如聖嬰果真再臨,難免給一般人帶來煎熬。
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人狄奧特6月19日在羅馬召開1次特別記者會,明白指出全球深陷經濟危機和糧價居高不下,是今年飢餓人口預估比去年激增1億人、突破10億大關,達到10億2000萬人歷史新高的兩大主因。當時聖嬰再臨機率逾50%的訊息還沒有傳開,可能會影響到估算的準確性。但即使聖嬰不來攪局,世界上每6個人就有1人吃不飽的現象就夠嚇人的了。
糧農組織說,飢餓人口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亞太地區估計今年將有6億4200萬人長期飢餓,比去年增加10.5%。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估計有2億6500萬人挨餓,增加了11.8%。兩地區飢餓人口就占全球總飢餓人口的90%,處境實在難堪。
飢餓是人類社會動盪不安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懂的常識。聯合國在10年前制定「千禧年發展目標」時,信誓旦旦,要在2015年在8個領域內達成一定目標。其中列為第1優先的就是「消弭極度貧窮飢餓」,但是預定達成目標的時間剩下愈來愈少,極度貧窮飢餓的人卻愈來愈多。農糧組織是專門行政機構,要帶領國際致力於對抗飢餓的。不過去年國際缺糧達到若干國家發生暴動的程度,今年又迭傳吃不飽的人劇增的消息,相信問題出在說得多、做得少。
姑無論聖嬰現象是來或不來,飢餓缺糧總是事實,泰國是米糧大國,負有不可旁貸的社會責任。政府和民間要克盡努力,擴大農地面積、增加耕種頻率、提高生產效率、發展基因農業,都是提升長期農糧供給的可行方式。大家要認清,糧食危機是威脅、更是機會。氣候能破壞農糧生產,造成天災每年損失達836億美元。不過旱澇雖無情,絕地終可逢生,做好預防災害準備,使災後重建的行動精準,自可緩解可能發生的各種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