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黨地方選舉潰敗危機
2009-07-16 10:44:0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金融海嘯的襲擊下,「罪魁禍首」的美國和歐洲的影響力大幅下降,亞洲崛起面臨最好的歷史時際,而事實上,亞洲經濟包括中國、印度,前亞洲四小龍,再加上日本,完全可以與美國歐洲一較高下。但是,當歷史給予亞洲機會的時候,亞洲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秩序,也面臨是否能夠成為世界領頭羊的嚴峻考驗。
僅以東亞地區來說,近日新疆騷亂重創中國的社會穩定,也暴露中國族裔關係緊張的現實;北韓的核試驗危機以及金正日的權力交替,則給朝鮮半島帶來了濃厚的戰爭陰影,影響半島的經濟發展甚巨;對於日本而言,雖然社會穩定度高過東亞任何1個國家,然而,一直追隨美國的日本,雖然有著亞洲最為歐美化的民主機制,但卻維持亞洲民主政體國家中最為長久的一黨獨大歷史,自民黨只是在90年代前期和中期因為分裂,小澤一郎主導合縱連橫,產生過唯一的一屆非自民黨細川政權,不過很短命;隨後由左翼的社會黨與自民黨等政黨合作,產生了第2個非自民黨的首相村山富市;兩年之後,自民黨又獲得了執政優勢,與公民黨合作一直執掌日本政治的命脈,其中甚至出現小泉純一郎的自民黨中興期,在國會佔據大多數議席。
自民黨長期執政,借著冷戰的大環境,完成了日本經濟起飛的驚人奇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強。但在冷戰結束之後不久,日本經濟就陷入了長期的低迷,自民黨陳舊的金錢政治、派閥政治運作,無法帶領日本在新的全球化形勢下再創佳績,而自民黨的陳舊歷史觀,也無法讓日本克服侵略戰爭造成的負面歷史包袱,獲得亞洲的重新信任,從而無法利用亞洲崛起的大環境,扮演領袖的角色,在經濟體融合的潮流中,帶動亞洲發展,並獲得再度起飛的動力和契機,相反,自民黨沈淪在參拜靖國神社等右翼歷史觀的虛幻世界裡,與亞洲國家離心離德,甘願繼續做「亞洲孤兒」,錯失歷史的機遇,靠吃老本度日,大有被中國超越取代的趨勢。
正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自民黨再度面臨失去政權的全面危機。最近以來,自名古屋、琦玉、千葉三大城市的市長選舉中輸給民主黨之後,自民黨在7月12日關鍵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也遭遇大敗。要知道,東京都自從右翼重鎮石原慎太郎贏得知事後,成為自民黨中興的大本營,如今東京都議會失守,自民黨地方根基全盤動搖。日本首相麻生更面臨黨內逼宮的巨大壓力,終於孤注一擲,準備在8月解散議會改選。
這次大選,不是自民黨換黨魁首相的老把戲,而是一場關係到日本命運和亞洲命運的大選。在過去的20年中,日本前後換了14個首相,除了小泉的長期執政之外,其他首相在職平均1年多一點,走馬燈式的你上我下,怎麼可能有好的治績?也因為如此,日本國內甚至有「失去的20年」之說。
這次大選,如果自民黨大敗,日本政治生態將發生重大變化,而且會超過20多年前的政權易手時給日本的衝擊。不錯,民主黨的主要人物都是從自民黨分裂出來的,但政黨輪替的意義絕對超過「換湯不換藥」的歷史惰性,給日本帶來新生的契機。而自民黨如果在議會大敗,極有可能造成黨的分裂,自民黨能否繼續存在都會被打上問號。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扮演打倒自民黨推手角色的,還是20多年前造成自民黨首次下野的小澤一郎。
東亞政治,尤其是中日較量,誰能夠帶動政治革新,帶動社會的活力,帶動民眾的積極性發揮,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誰就可能贏得亞洲崛起的最大利益,並成為東亞的當然領袖,更可以登上世界舞台,領一番風騷。
僅以東亞地區來說,近日新疆騷亂重創中國的社會穩定,也暴露中國族裔關係緊張的現實;北韓的核試驗危機以及金正日的權力交替,則給朝鮮半島帶來了濃厚的戰爭陰影,影響半島的經濟發展甚巨;對於日本而言,雖然社會穩定度高過東亞任何1個國家,然而,一直追隨美國的日本,雖然有著亞洲最為歐美化的民主機制,但卻維持亞洲民主政體國家中最為長久的一黨獨大歷史,自民黨只是在90年代前期和中期因為分裂,小澤一郎主導合縱連橫,產生過唯一的一屆非自民黨細川政權,不過很短命;隨後由左翼的社會黨與自民黨等政黨合作,產生了第2個非自民黨的首相村山富市;兩年之後,自民黨又獲得了執政優勢,與公民黨合作一直執掌日本政治的命脈,其中甚至出現小泉純一郎的自民黨中興期,在國會佔據大多數議席。
自民黨長期執政,借著冷戰的大環境,完成了日本經濟起飛的驚人奇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強。但在冷戰結束之後不久,日本經濟就陷入了長期的低迷,自民黨陳舊的金錢政治、派閥政治運作,無法帶領日本在新的全球化形勢下再創佳績,而自民黨的陳舊歷史觀,也無法讓日本克服侵略戰爭造成的負面歷史包袱,獲得亞洲的重新信任,從而無法利用亞洲崛起的大環境,扮演領袖的角色,在經濟體融合的潮流中,帶動亞洲發展,並獲得再度起飛的動力和契機,相反,自民黨沈淪在參拜靖國神社等右翼歷史觀的虛幻世界裡,與亞洲國家離心離德,甘願繼續做「亞洲孤兒」,錯失歷史的機遇,靠吃老本度日,大有被中國超越取代的趨勢。
正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自民黨再度面臨失去政權的全面危機。最近以來,自名古屋、琦玉、千葉三大城市的市長選舉中輸給民主黨之後,自民黨在7月12日關鍵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也遭遇大敗。要知道,東京都自從右翼重鎮石原慎太郎贏得知事後,成為自民黨中興的大本營,如今東京都議會失守,自民黨地方根基全盤動搖。日本首相麻生更面臨黨內逼宮的巨大壓力,終於孤注一擲,準備在8月解散議會改選。
這次大選,不是自民黨換黨魁首相的老把戲,而是一場關係到日本命運和亞洲命運的大選。在過去的20年中,日本前後換了14個首相,除了小泉的長期執政之外,其他首相在職平均1年多一點,走馬燈式的你上我下,怎麼可能有好的治績?也因為如此,日本國內甚至有「失去的20年」之說。
這次大選,如果自民黨大敗,日本政治生態將發生重大變化,而且會超過20多年前的政權易手時給日本的衝擊。不錯,民主黨的主要人物都是從自民黨分裂出來的,但政黨輪替的意義絕對超過「換湯不換藥」的歷史惰性,給日本帶來新生的契機。而自民黨如果在議會大敗,極有可能造成黨的分裂,自民黨能否繼續存在都會被打上問號。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扮演打倒自民黨推手角色的,還是20多年前造成自民黨首次下野的小澤一郎。
東亞政治,尤其是中日較量,誰能夠帶動政治革新,帶動社會的活力,帶動民眾的積極性發揮,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誰就可能贏得亞洲崛起的最大利益,並成為東亞的當然領袖,更可以登上世界舞台,領一番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