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擴展新興產業穩中求變
2009-08-03 10:26: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中國領導層提出「一攬子計畫」,半年過去,經濟已經觸底復甦,以過去半年的數據,以及未來半年的走勢看,以「保8」為指標的增長目標,已能實現,中國領導層的政策重心開始轉移,由救急政策,轉而強調「穩中有變」。
所謂「穩中有變」之穩,是說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即在保增長為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繼續執行已制定的「一攬子計畫」。而所謂「穩中有變」之變,有兩層意義,一變是當下經濟工作的重點有變,由應急救市,轉向結構調整,防範風險,提高效益;另一變是長遠的目標有變,即開始培養新的增長點,發展新興產業,擴展成先導產業。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是中國大陸在融入全球化經濟後,面臨的第1次危機。對危機的根源、影響及走出危機的方法,各方面已有廣泛的討論。但中國領導層更為關心的,還是這場危機所帶來的機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如何應因調整。這種思路,取決於幾個因素,一是中國領導層仍受傳統思維的影響,趕超戰略,仍擺到相當重要的位置;二是對發展戰略的判斷,中國領導層相信雖有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目前仍處在戰略機遇期中,仍要以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來實現民族復興的計畫。
按北京智囊機構的理解,經過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增長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國際間的貿易競爭將更加劇烈,而國內的資源限制、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都令投資拉動、外需拉動帶來的高增長難以為繼,必須重大調整,包括增長方式、速度和結構的調整。
於此,經歷這場全球金融危機,與其說中國領導層關注如何與何時「率先復甦」,不如說他們更為關注透過這場危機,如何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又一次成功轉軌,提升中國經濟的層次,搶占發展的先機,以助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因此,中國領導層將現在定位為「關鍵時期」。
在「關鍵時期」,中國的轉軌,到底應以何為突破,領導層最重視的,還是產業發展。在這次應對危機、止滑維穩中,領導層提出的第一招,就是10大產業的發展調整規劃。在轉軌之際,目光仍在產業,不過是新興產業。
在全球金融危機後,掀起一場有關產業定位的討論,中國的產業調整,到底應以何優先,有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重化工業仍有繼續推動的必要;有認為中國的發展,服務業的拓展空間最大,未來應主要推動服務業,以解決就業問題和推動經濟增長。而到近期,有關新興產業的討論更是熱鬧,中國作為新興國家,在危機後國際間的新分工中,如果透過結構的調整,在新興產業上取得相應的市場,無疑可以加快中國的發展。
這一選擇也符合客觀規律,一般而言,在一場危機之後,新技術將出現,新產業被催生,新興產業將經濟帶出衰退,走向新的發展。選新興產業為突破口,有其合理性。
但那些產業是新興產業,甚至可成為推動經濟加速發展的先導產業呢?當然也還會有些爭論。以目前當局初步定位看,新興產業包括航太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製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當這些產業被確認為優先發展之列後,當局會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規劃,從科技、資金等不同方面加以扶助。
對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只靠定位優先、增大投入。以目前中國的情況看,首先要有科技的突破。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經驗是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加快了自己的發展;但最大的教訓,也是一味靠引,缺乏創新,令中國成了「世界車間」而不是「世界工廠」。既稱新興產業,就一定有有激烈的國際競爭,沒有自主創新,搶占不到先機。當然,發展新興產業,更需要體制的保障。在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金融體制、財稅體制等方面的保障,新興產業一定舉步艱難,發展受制。
所謂「穩中有變」之穩,是說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即在保增長為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繼續執行已制定的「一攬子計畫」。而所謂「穩中有變」之變,有兩層意義,一變是當下經濟工作的重點有變,由應急救市,轉向結構調整,防範風險,提高效益;另一變是長遠的目標有變,即開始培養新的增長點,發展新興產業,擴展成先導產業。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是中國大陸在融入全球化經濟後,面臨的第1次危機。對危機的根源、影響及走出危機的方法,各方面已有廣泛的討論。但中國領導層更為關心的,還是這場危機所帶來的機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如何應因調整。這種思路,取決於幾個因素,一是中國領導層仍受傳統思維的影響,趕超戰略,仍擺到相當重要的位置;二是對發展戰略的判斷,中國領導層相信雖有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目前仍處在戰略機遇期中,仍要以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來實現民族復興的計畫。
按北京智囊機構的理解,經過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增長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國際間的貿易競爭將更加劇烈,而國內的資源限制、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都令投資拉動、外需拉動帶來的高增長難以為繼,必須重大調整,包括增長方式、速度和結構的調整。
於此,經歷這場全球金融危機,與其說中國領導層關注如何與何時「率先復甦」,不如說他們更為關注透過這場危機,如何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又一次成功轉軌,提升中國經濟的層次,搶占發展的先機,以助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因此,中國領導層將現在定位為「關鍵時期」。
在「關鍵時期」,中國的轉軌,到底應以何為突破,領導層最重視的,還是產業發展。在這次應對危機、止滑維穩中,領導層提出的第一招,就是10大產業的發展調整規劃。在轉軌之際,目光仍在產業,不過是新興產業。
在全球金融危機後,掀起一場有關產業定位的討論,中國的產業調整,到底應以何優先,有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重化工業仍有繼續推動的必要;有認為中國的發展,服務業的拓展空間最大,未來應主要推動服務業,以解決就業問題和推動經濟增長。而到近期,有關新興產業的討論更是熱鬧,中國作為新興國家,在危機後國際間的新分工中,如果透過結構的調整,在新興產業上取得相應的市場,無疑可以加快中國的發展。
這一選擇也符合客觀規律,一般而言,在一場危機之後,新技術將出現,新產業被催生,新興產業將經濟帶出衰退,走向新的發展。選新興產業為突破口,有其合理性。
但那些產業是新興產業,甚至可成為推動經濟加速發展的先導產業呢?當然也還會有些爭論。以目前當局初步定位看,新興產業包括航太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製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當這些產業被確認為優先發展之列後,當局會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規劃,從科技、資金等不同方面加以扶助。
對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只靠定位優先、增大投入。以目前中國的情況看,首先要有科技的突破。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經驗是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加快了自己的發展;但最大的教訓,也是一味靠引,缺乏創新,令中國成了「世界車間」而不是「世界工廠」。既稱新興產業,就一定有有激烈的國際競爭,沒有自主創新,搶占不到先機。當然,發展新興產業,更需要體制的保障。在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金融體制、財稅體制等方面的保障,新興產業一定舉步艱難,發展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