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經濟趨向統合的路徑
2009-08-08 09:30: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經過多年所謂民主化的洗禮,台灣內部輿論的分歧與政黨的對峙,已經很難能夠理性探討任何一項公共議題或公共政策,更不用說是最最敏感的兩岸問題了。因此雖然從去年5月20日馬政府上台後,在兩岸經貿正常化上做出許多突破,但也持續不斷遭受在野黨指控向中國傾斜。馬英九想要成為全民總統,想要超越黨派的理念恐怕要落空。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如何繼續推動兩岸經濟的統合?以及其可能的路徑為何?必然深受關注。
我們認為擬議中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金融備忘錄(MOU)及其中指涉到的「早期收穫」等措施,也做出應該有系列性議程規畫的安排,循序漸進推動的主張。但是ECFA後兩岸經貿統合又將如何走,則有必要預為籌謀。我們認為應該在文化、教育上扎根,同時也要在「兩岸定位」和「和平協議」上去面對,則文化經濟的統合才會走得平順。否則,未來的統合將出現新的難題。
ECFA如果能夠簽定,則兩岸貿易、投資、部門開放及相互便捷化上,都將需要兩岸政府的主管部會面對面討論與商議。此時,原有兩岸兩會這種白手套式的交流,是否能夠處理得了,實在很值得懷疑。就拿今年7月湖南長沙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例,雖然首次以文化、教育、媒體作為論壇主要議題,而經貿只以研討會方式呈現;論壇中雖有兩岸官員以特邀嘉賓參加,但只能得出若干方向性結論,而無法獲得類似經貿議題過去所得到具體可操作的結論,可以看出,除非政府部門正式直接對談,否則只能有方向性而無法有具體辦法出台。
兩岸之所以要經由兩會進行正式會議,就是無法做到彼此「互不否認」的具體證明。這樣子如何深化兩岸的統合?如何去除台灣民眾對大陸深入交流的疑慮?所以,兩岸定位及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上這兩個非常政治性的議題,似乎已到了非要嚴肅面對不可的地步。事實上,若以歐盟統合的經驗來看,在經濟整合上,還有諸如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貨幣同盟及貨幣統合等議題,可以作為政治統合前的經濟議題來處理。不過,以台灣內部對兩岸政策、大陸政策的敏感性程度這個現實來看,ECFA應該是現階段經濟統合的最高極限。必須先回過頭來處理政治議題,才能往下走,否則在兩岸政治敵意未消除前,其他層面的統合都會受到相當的阻力。甚至連文化、教育方面的整合,也可能出現無法想像的橫阻。所以,先經濟、後政治的兩岸交流模式,在ECFA簽定後,似乎也被迫必須去面對「政治」議題了。
兩岸政治議題環繞在「結束敵對」、「兩岸定位」、「國際參與」與「主權爭議」等。這些議題環環相扣,可以一一尋求各議題的和解,也可以用一種框架性的協議去涵蓋,譬如已有很多人提出類似「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甚至兩岸領導人也已經提及這個議題,並鼓勵華人一起來貢獻智慧,這或許是一個可以再往前繼續探索的解決方向。
當然,一旦碰觸政治議題,生活在台灣的人會強烈感受到「台灣主權意識」的壓力,因此很期待大陸方面能夠有更大的讓步空間;但在大陸的人則會有一旦放手而形成台灣實質或法理獨立的風險。兩岸這樣的信任落差絕對可以理解,也只有經由不斷的溝通、體諒及包容,才能存異求同,為兩岸進一步的經濟統合與全面統合,走出一條坦途。
我們認為擬議中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金融備忘錄(MOU)及其中指涉到的「早期收穫」等措施,也做出應該有系列性議程規畫的安排,循序漸進推動的主張。但是ECFA後兩岸經貿統合又將如何走,則有必要預為籌謀。我們認為應該在文化、教育上扎根,同時也要在「兩岸定位」和「和平協議」上去面對,則文化經濟的統合才會走得平順。否則,未來的統合將出現新的難題。
ECFA如果能夠簽定,則兩岸貿易、投資、部門開放及相互便捷化上,都將需要兩岸政府的主管部會面對面討論與商議。此時,原有兩岸兩會這種白手套式的交流,是否能夠處理得了,實在很值得懷疑。就拿今年7月湖南長沙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例,雖然首次以文化、教育、媒體作為論壇主要議題,而經貿只以研討會方式呈現;論壇中雖有兩岸官員以特邀嘉賓參加,但只能得出若干方向性結論,而無法獲得類似經貿議題過去所得到具體可操作的結論,可以看出,除非政府部門正式直接對談,否則只能有方向性而無法有具體辦法出台。
兩岸之所以要經由兩會進行正式會議,就是無法做到彼此「互不否認」的具體證明。這樣子如何深化兩岸的統合?如何去除台灣民眾對大陸深入交流的疑慮?所以,兩岸定位及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上這兩個非常政治性的議題,似乎已到了非要嚴肅面對不可的地步。事實上,若以歐盟統合的經驗來看,在經濟整合上,還有諸如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貨幣同盟及貨幣統合等議題,可以作為政治統合前的經濟議題來處理。不過,以台灣內部對兩岸政策、大陸政策的敏感性程度這個現實來看,ECFA應該是現階段經濟統合的最高極限。必須先回過頭來處理政治議題,才能往下走,否則在兩岸政治敵意未消除前,其他層面的統合都會受到相當的阻力。甚至連文化、教育方面的整合,也可能出現無法想像的橫阻。所以,先經濟、後政治的兩岸交流模式,在ECFA簽定後,似乎也被迫必須去面對「政治」議題了。
兩岸政治議題環繞在「結束敵對」、「兩岸定位」、「國際參與」與「主權爭議」等。這些議題環環相扣,可以一一尋求各議題的和解,也可以用一種框架性的協議去涵蓋,譬如已有很多人提出類似「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甚至兩岸領導人也已經提及這個議題,並鼓勵華人一起來貢獻智慧,這或許是一個可以再往前繼續探索的解決方向。
當然,一旦碰觸政治議題,生活在台灣的人會強烈感受到「台灣主權意識」的壓力,因此很期待大陸方面能夠有更大的讓步空間;但在大陸的人則會有一旦放手而形成台灣實質或法理獨立的風險。兩岸這樣的信任落差絕對可以理解,也只有經由不斷的溝通、體諒及包容,才能存異求同,為兩岸進一步的經濟統合與全面統合,走出一條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