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印度自貿區拍板啟動
2009-08-17 10:41:3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ASEAN)和印度經過6年磋商,終於13日正式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預定分在2013至2016年次第建成自由貿易區。東盟和印度這項區域經貿整合活動,雖然過程曲折艱辛,但整個趨勢是「兩利」的。雙方的生產資源、市場開放、區域戰略,多屬發展核心關鍵。目前亞太經濟情勢正改變,亞太地區的新成長結構正在型塑中。透過自由貿易盟誼的發展,相關運作在理論上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盼望東盟諸國能充分利用此難得機遇,做提升自己地位的努力。
近年亞太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最重要的發展是自由貿易卓然有成,東盟國家所獲得的「亞洲新興國家」稱呼,就是有力的旁證。而簽訂自由區協定,除了對貨物貿易外,對於服務貿易、投資關係,都會加以規範。本質上是以「對話」替代「對抗」的策略,所以亞洲地區國家向以簽訂自由貿易區為重要經貿議題。尤其自從2008年8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挽救杜哈回合貿易談判再告功敗垂成後。雖難謂預示曠時費事的杜哈回合最終也將以徹底失敗收場、世貿組織全球性貿易談判還不知道停滯到何時才能得到具體結果。盼望世界性的貿易規則出現,幾成遙遙無期,於是先求區域經濟整個蔚成風氣。當此關頭,東盟和印度自貿區協定能排除困難,拍板敲定,是相當可貴的。
東盟和印度區位相鄰,各種接觸密切,近年區域經濟整合腳步也未嘗暫歇。到2005年12月雙方成立「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區」促進會,終使協定具體化有了眉目。區域經貿整合的重要性既如前述,東盟對於人口近10億、地大物博的近鄰印度,無疑是要多方爭取的。尤其近年印度力爭上游,金融海嘯後其「金磚4國」之一的聲名更達於巔峰。以科技軟體專業,成為世界服務外包業巨人,已足以使各方欽羨;所引以為傲的大量高科技開發技術人才,名列全球第3。更使有意朝此方向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心焉嚮往,期盼已居於亞太區域長期成長火車頭之一的印度,多有扶持。至於印度,雖然在亞洲次大陸世代翻雲覆雨,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和努力經營的成就,當不會擔心外來的挑戰。但近鄰中國近來的和平崛起,以及所致力於對國際關係的全方位和睦政策,對印度會構成壓力。若再不奮起追趕,爭取與國更熱絡交往,托大的後果難料,印度東盟自貿區協定終告底成,這是關鍵因素。
東盟和印度簽署自貿區協定後,連同前此和中國所簽署的「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協定」,已達成在東亞區域平衡的策略,甚至可說是居於左右逢源的地位。中印兩大民族在14世紀之前,從經貿領域衡量,都是數一數二的角色;20世紀下半期後,又分從經貿領域和平崛起。先是占上「金磚」的地位,以大量人口、巨大內需市場、大幅貿易順差累積起豐碩外匯存底,已備受側目。各方並預見徠中印長期經貿成長,將成為帶動亞太區域成長動力引擎。而金融海嘯出現,風雲際會,更把中國的經貿地位提升。從今年3月以來,G-2的聲名不脛而走,中國、美國綿密互動,聯袂主導世界經濟重回常軌的聲浪四起,無論是否能接受,大勢所趨,似無其他選項。東盟躬逢其盛,並與中印完成盟誼,奠立發展里程碑,實屬喜事一樁。
東盟國家的豐沛生產資源、商品和原物料,在「零關稅」的自由流通優勢下,將成為未來亞太區域生產基地。因此今後東盟扮演中國、印度經濟成長的橋樑角色,隨之分享經貿事業的輝煌,縱山崩海嘯出現,遠不乏出路。情勢發展快速多變,各國政府和民間如何因應局面,捕捉到最有利機會,正是智慧與能力的多重考驗。
近年亞太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最重要的發展是自由貿易卓然有成,東盟國家所獲得的「亞洲新興國家」稱呼,就是有力的旁證。而簽訂自由區協定,除了對貨物貿易外,對於服務貿易、投資關係,都會加以規範。本質上是以「對話」替代「對抗」的策略,所以亞洲地區國家向以簽訂自由貿易區為重要經貿議題。尤其自從2008年8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挽救杜哈回合貿易談判再告功敗垂成後。雖難謂預示曠時費事的杜哈回合最終也將以徹底失敗收場、世貿組織全球性貿易談判還不知道停滯到何時才能得到具體結果。盼望世界性的貿易規則出現,幾成遙遙無期,於是先求區域經濟整個蔚成風氣。當此關頭,東盟和印度自貿區協定能排除困難,拍板敲定,是相當可貴的。
東盟和印度區位相鄰,各種接觸密切,近年區域經濟整合腳步也未嘗暫歇。到2005年12月雙方成立「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區」促進會,終使協定具體化有了眉目。區域經貿整合的重要性既如前述,東盟對於人口近10億、地大物博的近鄰印度,無疑是要多方爭取的。尤其近年印度力爭上游,金融海嘯後其「金磚4國」之一的聲名更達於巔峰。以科技軟體專業,成為世界服務外包業巨人,已足以使各方欽羨;所引以為傲的大量高科技開發技術人才,名列全球第3。更使有意朝此方向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心焉嚮往,期盼已居於亞太區域長期成長火車頭之一的印度,多有扶持。至於印度,雖然在亞洲次大陸世代翻雲覆雨,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和努力經營的成就,當不會擔心外來的挑戰。但近鄰中國近來的和平崛起,以及所致力於對國際關係的全方位和睦政策,對印度會構成壓力。若再不奮起追趕,爭取與國更熱絡交往,托大的後果難料,印度東盟自貿區協定終告底成,這是關鍵因素。
東盟和印度簽署自貿區協定後,連同前此和中國所簽署的「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協定」,已達成在東亞區域平衡的策略,甚至可說是居於左右逢源的地位。中印兩大民族在14世紀之前,從經貿領域衡量,都是數一數二的角色;20世紀下半期後,又分從經貿領域和平崛起。先是占上「金磚」的地位,以大量人口、巨大內需市場、大幅貿易順差累積起豐碩外匯存底,已備受側目。各方並預見徠中印長期經貿成長,將成為帶動亞太區域成長動力引擎。而金融海嘯出現,風雲際會,更把中國的經貿地位提升。從今年3月以來,G-2的聲名不脛而走,中國、美國綿密互動,聯袂主導世界經濟重回常軌的聲浪四起,無論是否能接受,大勢所趨,似無其他選項。東盟躬逢其盛,並與中印完成盟誼,奠立發展里程碑,實屬喜事一樁。
東盟國家的豐沛生產資源、商品和原物料,在「零關稅」的自由流通優勢下,將成為未來亞太區域生產基地。因此今後東盟扮演中國、印度經濟成長的橋樑角色,隨之分享經貿事業的輝煌,縱山崩海嘯出現,遠不乏出路。情勢發展快速多變,各國政府和民間如何因應局面,捕捉到最有利機會,正是智慧與能力的多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