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用人哲學與內閣改組

2009-08-30 12:34:0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承諾內閣改組不會遲於9月初,換言之,馬英九至遲應在9月10日,即9月上旬前完成內閣改組。在這段期間,馬英九有幾件事要先穩住,一是災區的民情,至少不能擴大民怨,而且災區重建規畫要及時提上日程;二是兩岸互動和外交布局要穩住,至少不能耽誤ECFA的既定進程;三是內閣改組要能一新耳目,而且要能辦出實事來。內閣改組當然還要能概括承受災區重建和兩岸互動。
 
但令島內許多人遺憾的是馬英九並無意更換閣揆,這已不是新聞,反而是黨內外朝野上下批判的焦點所在。劉兆玄有無能力,馬英九應該很清楚,所以留用劉兆玄必有理由,但如何讓台灣人民也有同樣的感受,認定劉兆玄有能力,而且具有領導群倫的管理能力爭取民心的親和力,這才是要害。有謂馬劉體制的成員同質性太高,博士太多,以致整個施政團隊陷入單向思考,此或有利於例行事務和照表操課,但遭遇挑戰或遇緊急事態時,是否真的如外界所言,反而因此缺乏應變能力,也沒有反向思考,甚至沒有諍臣講不同的語言。
 
改組內閣並不是出於馬英九的主動,而是應變,出於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的88世紀大水患。出於被動就有被動的原因,若是天災,那是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不論,若係出於人禍,則要看究竟是那一個層級和環節出了問題。這可區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就算地方出了狀況中央還是有責任,但有主從之別,反之亦然。進一步追問,是官僚體制出了問題還是領導出了問題。馬英九為回應災民的不滿,而有內閣改組的承諾,無疑已先承認中央有問題,而且中央的領導有問題。若說內閣改組的導火線出在民怨叢生,那麼內閣改組就該從化解民怨著手。
 
進一步追問民怨之所由來,是因為劉內閣成員救災不力,還是整個官僚系統出了問題,非僅下情無法上達,上情也無法下達。再從島內整個救災資訊幾乎癱瘓的現象追查,馬英九和劉兆玄賴以作出判斷的資訊究竟從何而來,或是在那裡出了缺口,以致無從判斷,甚至一再誤判。更令人不可思議者在於誤判一再發生,整個判斷和執行流程何以未見有效的內部檢驗,即決策品管何以如此疏漏。從救災以來,民怨所以持續升溫,甚至演出讓馬英九和劉兆玄難堪的場面,又係從何而來?這一連串的問題,馬英九和劉兆玄難道是有苦難言?
 
馬英九的用人哲學,不能說不穩重,例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尊重官僚體制,嚴守權責分際,對權力的克制更屬罕見。馬英九的寬容異己和避嫌任用私人,也幾乎可列入典範。但相對的批評也隨之而來,有謂馬英九吝於授權和分享權力,有能者反而遭忌,最近常被點名的宋楚瑜即屬一例。是以馬的執政團隊多屬知識精英和技術官僚,服從於既定規律,也因此少有來自基層出身的民代公職人員,和民間的互動幾乎端賴馬英九一人到處走透透,這就很難要求執政團隊體會民間疾苦。
 
內閣改組該如何發動,一是訪才,一是甄別。除已公開表示會遞辭呈者外,其餘閣員採總辭再任命還是個別作業,在涉及改組的格局和規模以及裁量空間,這是馬劉2人分工還是由馬英九個人獨斷,也還存在許多該如何磨合的考量。最後最重要的是,馬英九的用人哲學能否放得開訪求異類,不僅是足以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要能體會民間疾苦,解民於倒懸的人才。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