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銀提出協助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

2009-09-05 10:47: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亞洲開發銀行(ADB)上月26日在新加坡發表的一項報告說,亞洲各國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內需,協助該區域經濟成長回歸於強勁。而加快境內產業擴張以活絡內需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協助中小型企業儘全發展。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不景氣,是危機也是轉機。此期間國際具研究發展實力的智庫和業績穩健明顯的金融機構,不時提供企業策略轉進,或景氣衰退時進行調整的辦法,多有推行實施或參酌的價值。亞銀提出各國政府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做內需基礎的意見,對東南亞地區至具重要性,各國政府的決策階層,允宜加以深思並採納。
 
中小企業(SME)的規模,通常少於200人,經營政策易於調整,財務方便調度,產品去化相對困難較小,人力資源羅致、培訓也較簡單。若具遠見的經營者,能將基礎建立在願景、熱情和企業文化上,則可大可久,對於改變已漸成常態的環境,肆應不致於太費周章。當然,中小企業發展和政府機構的政策有著密切關聯,逐年以適當經費提供中小企業各種輔導與服務,更是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因素。總部設在馬尼拉的亞銀,其所以強調中小企業發展,於現階段亞洲國家強化內需將有貢獻。並要求各國政府不吝協助,相信是根據長久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可信賴度是頗高。
 
名列亞洲「小龍」的經濟體,新加坡、香港、台灣的成長,都有中小企業的亮麗表現做基礎。其中台灣經濟之從無到有、到一度令人側目,貢獻力量的主體更是中小企業。發展初期,無數中小企業在加工出口區、在城市周邊、在農村社區附近迅速成長。到1970年代末,中小企業的數量已占企業總數的98%以上,「小兵立大功」是一點也不假的。當地中小企業興趣,和政府的經濟、社會、教育等政策緊緊相連。如1953年開始實施的「耕者有其田」、1960年起的「獎勵投資條例」、1968年開始啟動的「9年國民教育」、1973年推動的「10項建設計畫」等措施。都提供給中小企業發展的極有利條件,而政府維持一個比其他開發中國家更適度的發展空間。使人民樂意為「自己的利益」勤奮工作,也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經有心人不辭辛苦、不畏冒險、不斷研發提升等級,終晉級為大型企業者更所在多有。近10餘年政局變化,曾使台灣發展受到頓挫,中小企業不免其影響,但態勢已形成,顯示出「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其值得受外界注意者在於此。
 
有「策略管理大師」稱號的夏藍(Ram Charan)最近曾公開指出:「真正的領導人,在危機中不會只求安然度過,而會更積極轉進勝出。」也就是說,只求存活是不夠的,要能掌握契機,展現作為,才能找到更大更新的發展空間,這樣的時機不可錯過。而在這番全球性危機中,也確可看到一些值得參考的典範。亞銀的報告對亞洲各國政府扶植中小企業的提示,是各方所提在衰退時展開調整的建議中,最合於區域性、可行性的一項說法。而我們之所以願不憚繁瑣,摘要陳述台灣發展中小企業經過,是見於相關事業堪以供各方參酌。當然,亞洲幅員遼闊,各地狀況差別大,相信不可能有一體適用的範例,只是配合亞銀主張提出選項。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天然資源相當豐富,可是經濟還是相當落後,原因是經濟發展的策略不正確,導致資源浪費,且收不到預期效果。正應了西方名言所說:「錯誤的決策比貪汙還嚴重。」恰巧金融海嘯來臨,全世界無一經濟體不受波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另方面,則又是有為政府檢討決策,調整結構的好機會。果能做好發展新產業的準備,一旦國際景氣恢復,就能免於舊產業失去競爭力而新產業卻發展不足,以及過剩人力無法轉到新產業的問題。中小企業輕巧靈活的特性,為新發展提供了空間,值得重視並妥予抉擇。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