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人力資源運用的平衡與發展
2009-09-08 10:24: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洛杉磯時報」特派員葛萊納(John Glionna)日前發表專稿,將實地採訪菲律賓聖塔芭貝拉的經過,做了翔實陳述。這座農業都市經由部分居民赴海外工作,將所得匯回,逐漸使城市的外貌和內涵都釀成相當變化,顯然也付出了代價。目前菲全國約9000萬人口中,近10%參與勞務輸出,單2009年6月一個月,創匯達15億美元。於菲財政挹注不小,菲政府與民間頗以此為榮,相關政策勢必繼續推行,形成開發中國家移民海外的典型。
事實上,東南亞國家經濟同質性高,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無不有相當額度的勞務輸出創匯紀錄。尤其是近年東盟和國際所簽署單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不少。各類人力資源交流機會增加,泛服務貿易項目頗多,今後相關政策將如何制定,是到了該做準備的時候。美國媒體所報導的範圍有限,相信還不夠深入,僅可供參考而己。世界金融海嘯一旦觸底,舉世經貿難免多變,東盟國家廣泛檢討人力資源運用,此當其時。
菲律賓總統艾若育6月間訪問日本,曾向記者說明菲日簽署經濟合作協定生效,使菲籍護士和看護可赴日工作。她希望日本能擴大合作架構,繼護士和看護後,很快會有英語教師和資訊科技從業人員到日本服務。這番話勾勒出現階段的菲律賓人力資源政策,仍以擴大開拓海外工作為主。且除了低階勞務外,還將提升層級,爭取有更多的外國機構接納菲人參與。從現實環境考慮,菲決策當局於創匯要求之外,還願意輸出更多專業知識分子,相信會有其重要理由,是值得注意的。
菲總統艾若育在出訪日本之前,也曾於2月間在利雅德做短暫停留,直接找沙烏地阿拉伯首長,推銷菲人往當地服務。目前菲人分在140個國家工作,沙國可算是大戶之一,已有100萬菲勞工,菲竟然還得再向沙爭取接納勞務名額。其主要原因是要緩和國內失業人口多、外銷不振的壓力。若能再將人力資源往國外送,則國內預估可能出現的80萬青壯失業人口減少,又能創匯挹注財政,可謂一舉兩得,自有盡全力奔走,不容失落任何機會的原因。
葛萊納的聖塔芭貝拉專稿,介紹了農業城市因有海外創匯而改變以往建物因陋就簡的面貌,若干家戶添了新型機動車輛、洗衣板、孩子到環境設備較好的私立學校就讀,以前做佃農艱辛過日子的人,也有了買田當家做主的際遇。無數流離海外的菲人,為極端貧困的家庭和到處找不到工作的青壯緩和了部分問題。所以推動政策的人物,自艾若育以下都對現狀表示滿意,讚譽離鄉背井揮汗打拼的國人,是穩定菲經濟的重要角色,在金融海嘯大潮中做出貢獻。
但是,一時的安定緩和固有價值,所付出的代價也不菲,甚至還可能影響到將來的建設和發展。海外創匯使若干地方有了改變,當然有其必要;另方面社會風氣和勤勞簡樸的秉賦受到每年湧回來約85億美金,且還在成長中的錢財,衝擊得走了樣。青壯、具專業技術的菁英不斷出國為外人操勞,國內相當不健全的基礎建設、公共衛生、教育事業又留給誰來推動。雖然其中有相當程度的矛盾,也有毫不可輕忽的困難,都難免於權宜措施,然而長遠之計是不宜疏忽的。
包括亞洲開發銀行在內,許多國際機構都不次透露,東亞經濟V型復甦的「嫩芽」已出現,2009年的整體成長率可能強彈至6%。而菲、泰、印尼、大馬、越南,都是各方看好的復甦急先鋒,這些也是有許多青壯在國外創匯的國家。若不做好人力調配,就可能失去機先;若人力資源素質不做有計畫提升,就會停滯不前,留在原地踏步。國際經濟變化多,各國都在妥善因應,泰國當然也不能落後。
事實上,東南亞國家經濟同質性高,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無不有相當額度的勞務輸出創匯紀錄。尤其是近年東盟和國際所簽署單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不少。各類人力資源交流機會增加,泛服務貿易項目頗多,今後相關政策將如何制定,是到了該做準備的時候。美國媒體所報導的範圍有限,相信還不夠深入,僅可供參考而己。世界金融海嘯一旦觸底,舉世經貿難免多變,東盟國家廣泛檢討人力資源運用,此當其時。
菲律賓總統艾若育6月間訪問日本,曾向記者說明菲日簽署經濟合作協定生效,使菲籍護士和看護可赴日工作。她希望日本能擴大合作架構,繼護士和看護後,很快會有英語教師和資訊科技從業人員到日本服務。這番話勾勒出現階段的菲律賓人力資源政策,仍以擴大開拓海外工作為主。且除了低階勞務外,還將提升層級,爭取有更多的外國機構接納菲人參與。從現實環境考慮,菲決策當局於創匯要求之外,還願意輸出更多專業知識分子,相信會有其重要理由,是值得注意的。
菲總統艾若育在出訪日本之前,也曾於2月間在利雅德做短暫停留,直接找沙烏地阿拉伯首長,推銷菲人往當地服務。目前菲人分在140個國家工作,沙國可算是大戶之一,已有100萬菲勞工,菲竟然還得再向沙爭取接納勞務名額。其主要原因是要緩和國內失業人口多、外銷不振的壓力。若能再將人力資源往國外送,則國內預估可能出現的80萬青壯失業人口減少,又能創匯挹注財政,可謂一舉兩得,自有盡全力奔走,不容失落任何機會的原因。
葛萊納的聖塔芭貝拉專稿,介紹了農業城市因有海外創匯而改變以往建物因陋就簡的面貌,若干家戶添了新型機動車輛、洗衣板、孩子到環境設備較好的私立學校就讀,以前做佃農艱辛過日子的人,也有了買田當家做主的際遇。無數流離海外的菲人,為極端貧困的家庭和到處找不到工作的青壯緩和了部分問題。所以推動政策的人物,自艾若育以下都對現狀表示滿意,讚譽離鄉背井揮汗打拼的國人,是穩定菲經濟的重要角色,在金融海嘯大潮中做出貢獻。
但是,一時的安定緩和固有價值,所付出的代價也不菲,甚至還可能影響到將來的建設和發展。海外創匯使若干地方有了改變,當然有其必要;另方面社會風氣和勤勞簡樸的秉賦受到每年湧回來約85億美金,且還在成長中的錢財,衝擊得走了樣。青壯、具專業技術的菁英不斷出國為外人操勞,國內相當不健全的基礎建設、公共衛生、教育事業又留給誰來推動。雖然其中有相當程度的矛盾,也有毫不可輕忽的困難,都難免於權宜措施,然而長遠之計是不宜疏忽的。
包括亞洲開發銀行在內,許多國際機構都不次透露,東亞經濟V型復甦的「嫩芽」已出現,2009年的整體成長率可能強彈至6%。而菲、泰、印尼、大馬、越南,都是各方看好的復甦急先鋒,這些也是有許多青壯在國外創匯的國家。若不做好人力調配,就可能失去機先;若人力資源素質不做有計畫提升,就會停滯不前,留在原地踏步。國際經濟變化多,各國都在妥善因應,泰國當然也不能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