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就業」已成當務之急

2009-09-23 09:51:4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7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後,接下來是中共建政60周年的系列慶典,只有當這兩件政治大事辦完之後,中共領導層才會靜心息氣,坐下來梳理走勢的判斷、政策的調整。而在政治上確定以黨建當先擴展民主,經濟上穩保增長之後,中共將排序
中共17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後,接下來是中共建政60周年的系列慶典,只有當這兩件政治大事辦完之後,中共領導層才會靜心息氣,坐下來梳理走勢的判斷、政策的調整。而在政治上確定以黨建當先擴展民主,經濟上穩保增長之後,中共將排序化解各方矛盾,目前一個經濟和社會層面交織的矛盾,就是就業問題。
 
就業問題是困擾中國多年的老問題,從改革開放之初,就有就業優先還是增長優先之爭。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出現,中國的就業問題,也呈現新的麻煩,那就是經濟的增長沒有帶來就業的緩解,就業壓力加大,且由經濟壓力轉成社會壓力,以至政治壓力。
 
如按政府主管部門的數字,就業問題好像不大尖銳。今年1到8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是757萬,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900萬的84%;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3%,被認定是較低的水平;企業崗位流失的速度也在趨緩,從去年10月到今年8月,企業崗位增減相抵是淨減,但是淨減的幅度已經由最高的8.1%下降到6.9%;重點群體就業比較平穩,大學生就業率是68%,農民工外出人數,目前已經恢復到去年8月底95%左右的比率,回到城裡的農民工97%已經找到工作。
 
然而政府部門的這些統計數字,就連中國經濟學界也不信任,認為其定義有爭議,統計口徑也有爭議,與學者建立的統計模型,相差近倍。而中國社會更是將就業數據,稱為「被就業」,也就是說,民間認定數字是由官方做出,與他們實際生活不符,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率,更是受到普遍質疑。
 
按經濟學界的分析,金融危機給中國的就業帶來極大衝擊,按可比性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失業率可能達到6%,有分析更認為中國的失業率在10%左右。而返鄉農民工雖然大部分找到工作,但正面臨更嚴重的摩擦性失業率。
 
政府當局也承認,完成預定指標是一回事,化解就業供需矛盾是另一回事。今年新增就業崗位,估計約1200萬個,但今年需就業人員超過2400萬人。其中,大學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被認為是就業最難的「三種人」。
 
本來當局制定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畫」,提出「保八」的目標,其中一個重點考量是透過「保增長」來「保就業」。但八個月過去,「保增長」的目標有實現,但「保就業」的希望已經落空。這是因為,今年的大部分投資湧向政府項目,近九成落到國有企業,增長得以保住,但出現「低就業的增長」、「無就業的復甦」。
 
就業問題長期存在,但現在就業供需矛盾尖銳化,就業與經濟發展脫節嚴重,加上步入公民社會,民眾維權意識上升,官民對立加劇,將演化成突出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而當政府真正面臨到就業問題衝擊,再來調整政策,將耗費更多的資源。一個歷史經驗,就是上世紀90年代末曾出現的失業下崗浪潮,是如何平息的。
 
執政當局當然了解就業問題的嚴重性,但面對新形勢,如何化解這一矛盾,有不同的路向。目前首先要打破一個觀念,就是以為單打獨鬥的就業政策可以奏效,政府出手統籌就能解決問題。有學者認為,中國現在的就業問題,既有國際危機的衝擊,又有周期性的波動;既有結構性失業,又有摩擦性失業。也就是說,是多種矛盾交集,原因十分複雜。
 
因此,現在解決就業問題,不能光著眼於就業政策調整,而要擺在重要位置之上,通盤統籌,方能化解。如解決就業問題,已不能再放在「保增長」框架之內,因為增長不等於就業,而要與「調結構」相結合,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中促進就業。與之同時,解決就業還要有更寬的視野,要有社會發展的規畫相配合,要有政府體制改革相配合,還要有各方面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相配合。如大學畢業生就業,要有教育政策的配合,農民工就業,要有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相配合。
 
关键词:成當務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