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岸應開始金融的三通

2009-09-24 10:09:2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的金融管理局行政總裁任志剛,在9月30日將離任,在臨別贈言,他向記者透露:外資不斷流入香港,若資金突然抽走,會造成資產泡沫,如是香港便出現另一次經濟危機。但他表示,若資金受到好好的監視,而香港亦未失去投資的價值,危機便不致出現;北京最近宣告,11年後,會將上海打造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到時香港豈非被邊緣化?任志剛卻不以為然,事在人為,香港仍有可為;在「一國兩制」下,兩個不同系統的三互關係(互補、互助、互動)的基礎下,需要貫徹推動三通(流通、融通、聯通)的實務。
 
香港會否被國際邊際化,被大陸邊緣化,完全取決於一個中國因素。在上個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的急速冒起,是由於中國的鎖國封閉;80及90年代的繼續冒升,是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香港充份利用大陸的資源;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下沉以後能再次浮現,就全憑大陸的經濟實力的支撐。今日香港股市的升跌,取決於上海股市的起落,多過紐約股市的起落。最近曾經有一次,上海股市的急跌,導致全球股市的急挫。中國經濟的好壞,不只左右香港,還影響到台灣,因為兩岸的經濟,逐漸的一體化,已形成一種趨勢。
 
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是不爭的事實,隨來的金融體系的發展。在全球而言,外貿夥伴排名第三,股市以至市值亦排名第三,到了今天,已超越日本,變成全球的第2大經濟體系,而外匯儲備更是全球之冠,香港與台灣,雖然人均外匯儲備比中國為高,但若論總額,恐怕變成小巫見大巫。何況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高達10%左右,比美國的平均,高出好多倍,預期不出15年,中國會變成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雖然目前台灣的人均生產值,仍比大陸高出好多倍,但以個別地區計算,就以上海為例,若再扣掉物價平準的計算方式,上海的生活水平,並不比台北低出太多。
 
那麼香港以至台灣剩下的賣點是甚麼?是和中國的情況有異。香港過去依賴的是珠三角,但最近長三角已超越珠三角,作為長三角核心的上海,又位於大陸的中心帶,香港只在大陸的極南端,無論人口、財力,抑或科技,上海都很盡優勢,因此論經濟體積,上海是優於香港,但論經濟體質,香港未必較差,特別是法治制度、國際連繫,以至管理水平;台北亦在這三方面優於上海,何況人民幣在這11年內,未必可以成為國際貨幣,就在這11年內,台港兩地,可另謀對策。
 
對策是甚麼?是進行金融的三通,自馬英九上台以來,兩岸硬件的三通,已初步完成,但軟件的金融三通,卻未開始。在目前互補、互助、互動的三互基礎下,第一步應當是兩岸三地資金的流通,台港可作為大陸的平台,進行配套的工作,第二步的融通,是加強人民幣作為交易單位的活動能力;第三步是在聯通的層面上,將三個金融系統連結起來,加強資金的流通量,活動性與安全度。當然,特別是台灣,在金融三通的過程中,應當保持本身的自主性與個體化,不然在國際上避免被邊際化的同時,會在兩岸中被邊緣化。
 
关键词:金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