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攬子計畫」1周年反思

2009-11-05 10:03:5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務院2008年11月5日常務會議,確定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大措施為起點,提出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畫」,已屆1周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北京將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一攬子計畫」的實施作出評估總結,提出來年的新經濟方針及部署具體任務。此時此刻,對「一攬子計畫」進行反思,自有特別的意義。
 
所謂「一攬子計畫」,是由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間,陸續形成和提出的刺激經濟安排,用溫家寶的話來說,「一攬子計畫」包括4項基本內容,即大規模的政府投入、大範圍的產業調整和振興、大力度的科技支撐和大幅度地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一攬子計畫」被認為基本成功,是因為促使達成了經濟調控的核心目標「保8」。提出「一攬子計畫」的重要背景,就是中國領導人認為經濟急速下滑,將帶來多方面的震盪,保持經濟能有8%的成長,不僅可穩住經濟,還可穩住就業,穩定社會。
 
而「一攬子計畫」中,大規模的政府投入,也被叫做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其中包含著中央政府直接投資1.18萬億元人民幣,再加上地方政府配套投資、社會投資和民間投資。過去1年,中國經濟止滑回升,由第1季的6.1%到第3季8.9%,經濟增長全年「保8」已不成問題。其主要推動力,正是來自「一攬子計畫」的巨大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在前3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5%,前3季信貸額已達8.67萬億元人民幣,民間投資沒有積極跟進。
 
再看「一攬子計畫」的第2項主要內容,即產業調整和振興,主要是10大產業的調整振興計畫。在以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企業生產在過去1年間,也有相應的改善,但產能過剩、重複建設的問題已經出現,迫使當局剛放手振興又要出手壓抑。
 
至於「一攬子計畫」的另外兩項內容,科技支撐有所表現,比如在節約能源、減少排碳等方面,有相應的進步,但科技支撐的效果,未見得能在短期表現出來。至於社會保障,當然還沒有能大幅度提高。
 
因此,「一攬子計畫」對穩定和推動經濟增長,有重大貢獻,但也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其中4大問題,對來年經濟有重大影響。
 
首先是留下了「依賴症」,其中既有「投資依賴症」,又有「政府依賴症」。以投資依賴論,拉動中國經濟的三匹馬,外需和消費暫時都還依靠不上,明年又不可能再來個4萬億,中國經濟怎麼走?而政府依賴症中,由於政府全面介入和取代市場,來年如何退出,退不退得出,都是問題。
 
其2是通貨膨脹威脅。中國經濟界現在的說法,是要防止通膨預期轉為現實的通膨;還有種說法,是主要防輸入型通膨。如看數據,這些說法都對,但看現實,這些說不準。「一攬子計畫」的客觀效應,是防通縮,但由於流動性的加大,資產泡沫的浮現,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仍低,部分貸款以各種形式進入房市、股市,吹大了資產泡沫,也加大了通膨風險。
 
其3是產能過剩和新的局部過熱出現。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已有10多年歷史,目前產能過剩再成經濟麻煩。危機前,鋼鐵、水泥等行業就已存在嚴重過剩,出口低迷更加劇了過剩程度。以投資為拉動經濟唯一手段,令未來產能過剩的風險進一步加大,現在6大產能過剩嚴重行業,既有傳統行業,又有新興產業。
 
其4是改革放緩。在「一攬子計畫」中,在全力保增長下,各個領域的改革都已放緩,特別是資源、匯率等要素價格改革。這些改革的放緩,既延緩了經濟壓力,減輕了企業負擔,也為未來留下隱患。如收入分配制度和財稅制度,不推動改革,民眾收入難以提高,消費需求就不會顯著提升。同樣的道理,也在社會保障制度、醫療體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上。
 
明年再來個「一攬子計畫」,已不可能,要穩住經濟增長,防止2次探底,必須要有新招術,政府退市、防範通膨、全力調整、加快改革,應是新招數的核心內容,後效如何,有待觀察。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