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颱風緊密侵襲東南亞帶來的教訓

2009-11-10 12:04:4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先後一個月期間內,菲律賓連續遭到四個颱風摧殘,近1000人被奪走了寶貴生命,財產損失一時還無法估量。而這波風害中,又有兩個越過南海,侵襲中南半島,使受災最重的越南也付出可觀的社會成本。天地不仁,不斷的厄運證實了今後天災將愈來愈密集和嚴重,且亞洲地區將承受災厄70%的科學推論。面對不測風雲,亞洲居民得動員展開救生卹死的善後工作;同時又該籌謀至計,積極防災減災,將天然事故可能帶來的損失減到最低。
 
在凱莎娜、芭瑪颱風吹過菲律賓,造成重大災害後,聯合國人道救援組織開始呼籲國際施以援手,為受難災民提供生活必需。當各方救援行動還在啟動進行階段,盧碧、米瑞內又尾隨而來。死傷災民增多,流離失所者範圍擴大,各方源源善款流入,假以時日,雖然災損難以彌補,但也能表達了人類社會彼此關懷的情操,讓人覺得社會是溫暖的。不過救災行動畢竟是屬於社會資源的額外支出,這些資源若不挪移供災難意外使用,常態下對社會弱勢應能發揮不少挹注作用,也能增加社會和諧。所以我們願表達無保留全力支持救災的意願,同時也要求政府和民間,平日對於災害預防和減少,該盡心規劃,做全力配合。
 
天有不測風雲,亙古以來自然災害並無消彌的可能。不過科學研究認為從地理、氣象、生態等和天災有關因素進行觀察,再從人類社會活動疏密做分析,自然災害非無蛛絲馬跡可尋。人口密集、戰爭頻仍、基礎設施、環境汙染、植物遭過度破壞、排碳量太多,就可能使某些地區居民面臨著自然災害侵襲的危險。馬尼拉都會和越南若干都市常遭泡水、居民苦不堪言。如和前述因素相比對,就知道由來有自,颱風挾豪雨來,風雖不可免,但基礎建設夠水準,積水的問題就不致於太嚴重。這些淺顯道理就是防災減災的教育資料,風過後廣為宣導,使之變成普通常識,減災可事半功倍。
 
更具體一點說,颱風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並不複雜,要防災只有不與天爭、順應自然一途。至於怎麼去做,則不應僅止於「危地不居」、「避洪遠災」的呼籲,而應有國土安全調查、都市計畫管制、危地保險等整套的措施。東南亞國家對於這些必要措施,做得少,甚至連講都懶得講。反正是開發中國家,鮮與外界接軌,得過且過就好,何必多費心力。縱有自然災害,受災居民多能自行處理,遇到國際慈善團體、非政府組織發心救援,問題似更簡單。
 
不過現在顯然和以往不同了,科研報告對天災增多增大的說法成真,東盟國家國力普遍提升,繼續擺出破落戶的樣子難免羞愧。而且金融海嘯期間動用公權力,以推展基礎建設、擴大內需紓困的成功事例逐個出現,資金又不虞匱乏。不做基礎建設的理由相對少了許多,為解除居民安全壓力,改善環境此當其時。尤其過去聚居的人少,到都會周邊謀生而影響及有限公共設施發揮功能的機率低,天然災害似不顯著。但在人口迅速集中,災害風險立刻升高,每有風險,就會引發「社會脆弱度」大幅上攀。痛定思痛,東盟國家應基於國土安全做徹底處理。
 
國際上對於使人類有巨大損失的自然災害,一直有意盡力避免,要建立一套災害復原應變機制,使國土規劃與復育結合,讓災害風險圖與減災計畫,能以都市計畫和災害保險來落實,將能減少颱風對國家及人民財產的傷害,也增進社會安全和諧。不久前才開幕的「東亞高階層會」,曾發表「災害管理華欣聲明」。相關內容外界雖不得詳知,但其為針對區域內發生的自然災害採取有效行動和對策,應屬可信。更為巧合的是發表日期正當米瑞內颱風肆虐的最高潮,對東盟減災的決心可能有所激勵。希望大家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道理,奠立減災的里程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