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柏林圍牆20年的歷史啟示
2009-11-11 11:20:3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戰後世界史上,沒有一件歷史事件可以超過柏林圍牆的倒塌。20年前的那一幕,不但是東西德人民的勝利,更是人類良知的勝利。如果要深究推倒柏林牆的遠因近因,數百本歷史專著都可能無法窮盡,然而,它在20年前,在冷戰的末期,在東西德分裂數十年之後,奇蹟般地發生了,也奇蹟般地成功了,這堵牆的打開,達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景觀:一個全然對立的分裂國家,竟然不流血地達成了和平;一個無情碾碎過1000萬人生命的蘇聯帝國,也在寧靜革命中轟然倒塌;一個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嶄新歐洲,也由此誕生。
20年後,在柏林,帶動「蘇東波」顏色革命的前波蘭工運領袖華勒沙,前蘇共總書記哥巴徹夫出席了儀式,而美國前總統李根針對柏林牆倒塌的演講,也在電視螢幕上再現。當然,從西方主流史學的角度來看,華勒沙的波蘭工運興起,是蘇聯帝國瓦解的最重要內部原因,而李根總統堅定與所謂「邪惡帝國」對抗的強硬政策,是西方陣營戰勝蘇聯陣營的外部原因。但是,從個人遭遇與歷史大潮的關係來看,最令人感慨的莫過於兩個人物,一個是哥巴徹夫,一個是今天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在許多舊蘇聯人眼裡,哥巴徹夫是國家的罪人,他的「軟弱」,導致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蘇聯帝國淪落,他的改革,至今仍然沒有被俄國人高度評價;但在西方,他是「英雄」,是「最大的人道主義者」,是和平推倒柏林牆的「功臣」,兩極的評價,顯示了歷史的複雜。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則證明了柏林牆倒塌對德國帶來的正面意義,如果沒有20年前的那歷史性一幕,梅克爾可能成為東德體制下的另一個政治受害人,或成為一個流亡的持不同政見者,但是,柏林牆的倒塌,兩德的統一,為東西德的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或許有些西德人埋怨,東德的貧窮,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西德人的生活,但從整體來看,統一的德國,釋放了德意志民族壓抑的心態,提供創意的平台,導致整個德國從戰敗國的心理廢墟上站起來,來自東德的梅克爾,作為女性政客,攀登上德國戰後政治的巔峰,她的個人歷史,是20年前柏林牆倒塌後德國大步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
紀念柏林牆倒塌,許多人都喜歡與中國聯繫。其實,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改革路徑,尤其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對東德民眾推倒柏林牆的熱情,以及哥巴徹夫和平處理事件,應該有間接的影響力,而柏林牆倒塌後對鄧小平深化改革的促進,則是不言而喻的。更為重要的是,推倒柏林牆有兩重意義,一個是東西方冷戰的結束,兩個陣營對峙的格局改變,另一個是分裂的兩德由此走向和平統一,後者對海內外的中國人造成的震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強,想一想,在冷戰最黑暗的時代,德國人要求統一,尋求民族和解的熱情沒有任何的消減,反而與日俱增,這才是德國從意識形態分歧中走出來,從希特勒浩劫中走出來,從冷戰中走出來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當兩德人民推倒高牆,擁抱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無法克制地想像,如果這一天在海峽兩岸出現的時候,那該是何等的壯觀!
今天,紀念推倒柏林牆的意義,早就超越了兩個陣營的勝敗,而是帶來更深的全球化意義:推倒各種有形無形的高牆,建立溝通的橋樑,讓人類更加和諧,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讓壓迫和分離成為過去,讓自由、寬容、團結,成為所有人的權力與責任!
20年後,在柏林,帶動「蘇東波」顏色革命的前波蘭工運領袖華勒沙,前蘇共總書記哥巴徹夫出席了儀式,而美國前總統李根針對柏林牆倒塌的演講,也在電視螢幕上再現。當然,從西方主流史學的角度來看,華勒沙的波蘭工運興起,是蘇聯帝國瓦解的最重要內部原因,而李根總統堅定與所謂「邪惡帝國」對抗的強硬政策,是西方陣營戰勝蘇聯陣營的外部原因。但是,從個人遭遇與歷史大潮的關係來看,最令人感慨的莫過於兩個人物,一個是哥巴徹夫,一個是今天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在許多舊蘇聯人眼裡,哥巴徹夫是國家的罪人,他的「軟弱」,導致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蘇聯帝國淪落,他的改革,至今仍然沒有被俄國人高度評價;但在西方,他是「英雄」,是「最大的人道主義者」,是和平推倒柏林牆的「功臣」,兩極的評價,顯示了歷史的複雜。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則證明了柏林牆倒塌對德國帶來的正面意義,如果沒有20年前的那歷史性一幕,梅克爾可能成為東德體制下的另一個政治受害人,或成為一個流亡的持不同政見者,但是,柏林牆的倒塌,兩德的統一,為東西德的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或許有些西德人埋怨,東德的貧窮,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西德人的生活,但從整體來看,統一的德國,釋放了德意志民族壓抑的心態,提供創意的平台,導致整個德國從戰敗國的心理廢墟上站起來,來自東德的梅克爾,作為女性政客,攀登上德國戰後政治的巔峰,她的個人歷史,是20年前柏林牆倒塌後德國大步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
紀念柏林牆倒塌,許多人都喜歡與中國聯繫。其實,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改革路徑,尤其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對東德民眾推倒柏林牆的熱情,以及哥巴徹夫和平處理事件,應該有間接的影響力,而柏林牆倒塌後對鄧小平深化改革的促進,則是不言而喻的。更為重要的是,推倒柏林牆有兩重意義,一個是東西方冷戰的結束,兩個陣營對峙的格局改變,另一個是分裂的兩德由此走向和平統一,後者對海內外的中國人造成的震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強,想一想,在冷戰最黑暗的時代,德國人要求統一,尋求民族和解的熱情沒有任何的消減,反而與日俱增,這才是德國從意識形態分歧中走出來,從希特勒浩劫中走出來,從冷戰中走出來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當兩德人民推倒高牆,擁抱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無法克制地想像,如果這一天在海峽兩岸出現的時候,那該是何等的壯觀!
今天,紀念推倒柏林牆的意義,早就超越了兩個陣營的勝敗,而是帶來更深的全球化意義:推倒各種有形無形的高牆,建立溝通的橋樑,讓人類更加和諧,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讓壓迫和分離成為過去,讓自由、寬容、團結,成為所有人的權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