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磚4國之印度與中國
2009-11-20 10:03:4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亞洲金磚4國的篩選過程中,人口增長、勞動力增加是一個重要因素。就這一觀點言,人口世界第1的中國和第2的印度,獲選為4國成員是理所當然。這段期間以來,「金磚」的預言,幾乎都超標達成。依購買力平價計算之GDP,印度2008年為3.3兆美元,排名全球第4名,中國為7.9兆美元,排名全球第2名。同時,中國在今年已躍升為全球出口和汽車銷售的第1名。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績效有目共睹,然而在發展策略上卻有天壤之別:中國以加工出口的製造業融入全球經濟,不但早已成為「世界工廠」,且在製造業取得相當成就,目前正進行轉入「世界市場」的內需和服務業發展。印度卻拜全球網路化的推動而切入服務業外包帶動發展,目前發現由於欠缺堅實的製造業而積極急起直追。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政府很早就投入公共建設,印度則才將起步。
造成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策略如此顯著的差異,正是各自擁有不同的要素秉賦,各自依循比較利益原則所發展出來的差異。中國因為計畫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初期無法撼動。因此,只能以特區的方式,把土地和勞力部分開放,和外在世界的資金與市場相結合,因而帶動了加工出口製造業的發展。
這種與世界資源結合的模式,或也可稱之為BOT模式,在中國被極致化的運用;先從輕工業、民生工業及重化工業,滲透到資訊電子產業;同時,也被運用到公路、電力等公共建設上。當然,由於加工出口製造業屬於實體經濟,需要有便捷的交通、港口、航運等支持。所以,基礎建設同步發展,成了加工出口製造業得以順利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
至於印度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一種特別的典型。本來網路打造全球專業分工之際,印度因語言上的便利,即有高比例人口能使用最強勢的英文,而得以在服務業外包上獲致得天獨厚的優勢。由於印度發展高度依賴全球網路的虛境,所以在10多年的發展中,基礎建設和製造業卻仍然落後、停滯。
然而,印度的經濟發展必然面臨瓶頸;因為服務業外包只能點的發展,頂多可成線,卻無法拓展成為全面性的發展。這種由網路虛境所促進的服務業外包,猶如沙漠中的綠洲,但卻也必然帶來入境人口的增加,商務需求的成長,而使得落後的公共設施成了新的瓶頸。同時,人口持續增加,預計2025年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1的國家,如何創造足夠的就業需求,也成了印度必須發展製造業的原因。因此,未來的印度要在兩方面硬起來:一是公共設施,一是製造業。
就公共建設方面,未來10年內,印度將對德里、孟買、邦加羅爾、清奈、加爾各達等五個都市,花費60億美元蓋捷運;另外,孟買和清奈等國際機場擴建需21.7億美元;大型發電計畫76億美元;國家高速公路108億美元;孟買與德里間要投入1000億美元進行工業走廊的開發計畫。這份清單,說明印度要在公共建設和製造業基地上,大舉投入資金。
中國方面的發展則轉向農村、內需和服務業,明顯在增強軟實力,這與印度強調的硬實力,又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此外,印度龐大人口壓力,更需要教育的投入,以確保有高的勞動生產力。總之,金磚4國固然已有相當成果,但4國均有貧富差距的共同問題,如何減少貧窮,是未來是否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挑戰。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績效有目共睹,然而在發展策略上卻有天壤之別:中國以加工出口的製造業融入全球經濟,不但早已成為「世界工廠」,且在製造業取得相當成就,目前正進行轉入「世界市場」的內需和服務業發展。印度卻拜全球網路化的推動而切入服務業外包帶動發展,目前發現由於欠缺堅實的製造業而積極急起直追。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政府很早就投入公共建設,印度則才將起步。
造成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策略如此顯著的差異,正是各自擁有不同的要素秉賦,各自依循比較利益原則所發展出來的差異。中國因為計畫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初期無法撼動。因此,只能以特區的方式,把土地和勞力部分開放,和外在世界的資金與市場相結合,因而帶動了加工出口製造業的發展。
這種與世界資源結合的模式,或也可稱之為BOT模式,在中國被極致化的運用;先從輕工業、民生工業及重化工業,滲透到資訊電子產業;同時,也被運用到公路、電力等公共建設上。當然,由於加工出口製造業屬於實體經濟,需要有便捷的交通、港口、航運等支持。所以,基礎建設同步發展,成了加工出口製造業得以順利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
至於印度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一種特別的典型。本來網路打造全球專業分工之際,印度因語言上的便利,即有高比例人口能使用最強勢的英文,而得以在服務業外包上獲致得天獨厚的優勢。由於印度發展高度依賴全球網路的虛境,所以在10多年的發展中,基礎建設和製造業卻仍然落後、停滯。
然而,印度的經濟發展必然面臨瓶頸;因為服務業外包只能點的發展,頂多可成線,卻無法拓展成為全面性的發展。這種由網路虛境所促進的服務業外包,猶如沙漠中的綠洲,但卻也必然帶來入境人口的增加,商務需求的成長,而使得落後的公共設施成了新的瓶頸。同時,人口持續增加,預計2025年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1的國家,如何創造足夠的就業需求,也成了印度必須發展製造業的原因。因此,未來的印度要在兩方面硬起來:一是公共設施,一是製造業。
就公共建設方面,未來10年內,印度將對德里、孟買、邦加羅爾、清奈、加爾各達等五個都市,花費60億美元蓋捷運;另外,孟買和清奈等國際機場擴建需21.7億美元;大型發電計畫76億美元;國家高速公路108億美元;孟買與德里間要投入1000億美元進行工業走廊的開發計畫。這份清單,說明印度要在公共建設和製造業基地上,大舉投入資金。
中國方面的發展則轉向農村、內需和服務業,明顯在增強軟實力,這與印度強調的硬實力,又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此外,印度龐大人口壓力,更需要教育的投入,以確保有高的勞動生產力。總之,金磚4國固然已有相當成果,但4國均有貧富差距的共同問題,如何減少貧窮,是未來是否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