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訪華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2009-11-23 10:47:4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華之行已經結束,歐巴馬臨辭前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長達6400字的「中美聯合聲明」。這份聯合聲明意義重大,不只因為它特別長,或因它是中美建交以來的第2份聯合公報,主要在於它對兩國未來關係重新定位,說明中國與美國將在21世紀攜手共同迎接全球新挑戰,發揮作用,領導全世界。
這份聲明與12年前江澤民和柯林頓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不同之處,在於其文內顯示,中美已從「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轉向「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證實中國的崛起。
此外,「中美聯合聲明」超越傳統的中美雙邊關係範疇,開始論及全球問題,從亞太地區共同利益,到朝鮮半島、伊朗的核擴散問題,乃至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問題,雙方皆提出意見,也可看出美國逐漸願與中國分擔全球責任。
但在18日歐巴馬匆匆赴長城遊覽之前,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溫家寶卻不贊成中美形成「兩國集團」(G2)這種說法。理由是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要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我們始終保持清醒;其次,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第3,中國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有各國共同決定,不能由一兩個國家說了算。同時我們認為,中美合作可以發揮獨特作用,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
溫家寶並對中美關係發展說出幾句警語:「和則兩利,鬥則俱損;互信則進,猜忌則退。」他表示中國不追求貿易順差,希望美國改變對中國出口管制政策。中美應加強在能源、環保、高科技等領域的相互投資與合作,促進雙邊貿易趨於平衡。溫家寶的話很得體,既表達了中國對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滿,也表現了中國人傳統處理事情溫和、謙遜的態度。
事後,英國傳媒對歐巴馬訪華作出評議,泰晤士報盛讚胡錦濤談話很坦誠,很有建設性並很有實際內容。「世界最強大國家和它發展最快對手之間的領導人會談,比人們想像的時間更長,在我們看不見的會談內部,北京實際上佔據了主導權。」英國廣播公司(BBC)則說:「中美兩國並不需要成為對手關係。」評論歐巴馬與胡錦濤的會面則說:「兩國之間的關係呈現一種已建立的超級力量,和正在逐步展現的巨大影響力。」
溫家寶不同意中美形成的「兩國集團」(G2)的說法,但由於歐盟的抬頭,亞洲的崛起,正逐漸形成「天下三分」的趨勢。這是現實形勢所造成,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去年金融海嘯爆發,美國自顧不暇,歐洲各國聯手推出逾億萬美元救市,保證了經濟穩定,讓歐洲人認識到,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不是美國人的歐洲。時移勢易,歐盟從上世紀統一貨幣以來,終於把歐盟主席改稱為共同主席(「總統」),並於日前選出。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盟27國還只能維持一個多元一體的歐盟,而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但它作為一個經濟體與美國競爭,或與亞洲各國爭奪市場的能力,卻會因為歐洲聯盟團結起來,此一因素而有所提高。
歐盟的抬頭,在政治和經貿層次都足以影響世界的板塊,加上雄霸半邊天的美國,歐美兩大板塊將迫使其他國家自尋出路以作抗衡。近期在東亞地區談論最多的東盟10+6或10+3峰會,隱然有著成為另一板塊的雛形。中日韓是區內的龍頭,中國經濟起飛帶動政治效應,使北京像磁石一樣吸引周邊國家及地區附著,形成一種鬆散的經濟模式。雖然,因為地緣政治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內變成像歐盟那樣的新興經濟體,但為了生存,必會在歐美二分天下的格局中尋求本身的定位,21世紀三分天下之勢已開始孕育,只待其呱呱落地了。
這份聲明與12年前江澤民和柯林頓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不同之處,在於其文內顯示,中美已從「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轉向「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證實中國的崛起。
此外,「中美聯合聲明」超越傳統的中美雙邊關係範疇,開始論及全球問題,從亞太地區共同利益,到朝鮮半島、伊朗的核擴散問題,乃至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問題,雙方皆提出意見,也可看出美國逐漸願與中國分擔全球責任。
但在18日歐巴馬匆匆赴長城遊覽之前,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溫家寶卻不贊成中美形成「兩國集團」(G2)這種說法。理由是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要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我們始終保持清醒;其次,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第3,中國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有各國共同決定,不能由一兩個國家說了算。同時我們認為,中美合作可以發揮獨特作用,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
溫家寶並對中美關係發展說出幾句警語:「和則兩利,鬥則俱損;互信則進,猜忌則退。」他表示中國不追求貿易順差,希望美國改變對中國出口管制政策。中美應加強在能源、環保、高科技等領域的相互投資與合作,促進雙邊貿易趨於平衡。溫家寶的話很得體,既表達了中國對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滿,也表現了中國人傳統處理事情溫和、謙遜的態度。
事後,英國傳媒對歐巴馬訪華作出評議,泰晤士報盛讚胡錦濤談話很坦誠,很有建設性並很有實際內容。「世界最強大國家和它發展最快對手之間的領導人會談,比人們想像的時間更長,在我們看不見的會談內部,北京實際上佔據了主導權。」英國廣播公司(BBC)則說:「中美兩國並不需要成為對手關係。」評論歐巴馬與胡錦濤的會面則說:「兩國之間的關係呈現一種已建立的超級力量,和正在逐步展現的巨大影響力。」
溫家寶不同意中美形成的「兩國集團」(G2)的說法,但由於歐盟的抬頭,亞洲的崛起,正逐漸形成「天下三分」的趨勢。這是現實形勢所造成,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去年金融海嘯爆發,美國自顧不暇,歐洲各國聯手推出逾億萬美元救市,保證了經濟穩定,讓歐洲人認識到,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不是美國人的歐洲。時移勢易,歐盟從上世紀統一貨幣以來,終於把歐盟主席改稱為共同主席(「總統」),並於日前選出。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盟27國還只能維持一個多元一體的歐盟,而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但它作為一個經濟體與美國競爭,或與亞洲各國爭奪市場的能力,卻會因為歐洲聯盟團結起來,此一因素而有所提高。
歐盟的抬頭,在政治和經貿層次都足以影響世界的板塊,加上雄霸半邊天的美國,歐美兩大板塊將迫使其他國家自尋出路以作抗衡。近期在東亞地區談論最多的東盟10+6或10+3峰會,隱然有著成為另一板塊的雛形。中日韓是區內的龍頭,中國經濟起飛帶動政治效應,使北京像磁石一樣吸引周邊國家及地區附著,形成一種鬆散的經濟模式。雖然,因為地緣政治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內變成像歐盟那樣的新興經濟體,但為了生存,必會在歐美二分天下的格局中尋求本身的定位,21世紀三分天下之勢已開始孕育,只待其呱呱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