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峰會最後成敗拷問世界領袖良知

2009-12-18 10:09:4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已經到了尾聲,失敗還是成功,就看最後一天的領袖峰會了。用「迫在眉睫」這4個字形容正在討論的協定草案,可謂最貼切不過。當然,一場全新的全球化運動,要在短短的兩個星期中完成綱要式的協定,而且還具有法律效應的協定,已經超過「波特速度」(百公尺短跑世界紀錄刷新者)了,最後如果功虧一簣,只是達成沒有執行約束力的政治協定,那也不算慘敗了。問題是,全球那麼多的領袖趕來哥本哈根,讓這個世界矚目的峰會敗興收場,輿論自然會問:人類還有沒有解決氣候暖化的決心與能力?
 
峰會限於膠著的原因,不是因為各國對廢氣減排的必要性無法形成共識,而是因為在各國承擔和援助的問題上糾纏不休。三方矛盾為主,美國、中國和非洲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其實,美國最讓人失望,歐巴馬上台,表面採取與布希時代截然不同的路線,但一遇到實際情況,根本就是「蕭規曹隨」。在阿富汗戰爭議題上,歐巴馬頂著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還是實行了增兵的擴大戰爭政策;在這次哥本哈根協定上,歐巴馬政府仍然不認同之前的京都議定書,走的還是布希的老路。
 
為了掩蓋自己的不敢承擔,也是採取布希政府的老策略,把責任推到中國頭上,認為中國承諾的減排標準,難以驗證。言下之意,中國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就要吃大虧。歐巴馬最後一天臨會,在「眾星拱月」的大局下,如果不能力排眾議,那他的世界領袖魅力,必定大打折扣。
 
當然,這次峰會中的中國,面臨的挑戰最為艱巨,受到來自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兩邊挑戰,能否順利突圍而出,備受關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排廢量巨大為理由,迫使中國制定範圍更大的排廢指標,並要接受國際社會的檢驗,不能自己報數字;以非洲為首的落後國家,則要求中國不但放棄排廢的受援,還要承擔幫助他們的重任。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中國採取了抗拒美國,迎合開發中國家的策略,不但聲明中國將會把理應從西方國家得到的金錢援助,轉讓給落後國家,而且也帶領落後國家進行技術性的杯葛,要求西方國家承諾更大的援助金額。
 
中國在會議期間提出放棄西方的環保援助,理由有三點,一個是中國經濟總量正在趕日超美,一味要求得到資金,會引發西方國家民眾的強烈反彈。此外,中國也在成為潔能產業的大國,要求西方國家提供無償環保技術資源,理由也不充足;一個是西方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排廢援助是一個總金額,中國切了一塊大餅,其他落後國家就少了一大塊,當然要引發反彈,不如放棄這個部分,並「借花獻佛」,把它作為中國對落後國家的間接援助,政治效應更為正面。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如果接受援助,將要履行受別人檢驗的職責,這無疑是「受制於人」,從中國的大國面子和自主戰略上,都是無法接受的。
 
不管怎樣,哥本哈根峰會已經到了最後24小時,掌握世界權力的各國領袖已經蒞臨丹麥,能不能讓峰會大獲全勝是他們的選擇。美國要突圍,中國要突圍,歐盟要突圍,非洲國家也要突圍,這場氣候戰爭,如果打成你輸我贏的局面,那大家都無法突圍,只有在世界全贏的思路上作最後的選擇,地球才能夠突圍,讓人類的良知主導峰會的最後決定吧。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