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談判和統一話題的風險
2009-12-19 09:54:3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在三合一地方選舉後就統一話題有兩次談話。一是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兩岸能否如大陸所期待達成統一,端視未來數十年情勢的發展。亞洲華爾街日報把「未來數十年」聽成「未來十年」,引發民進黨賣台抨擊。馬英九另在接見學者楊力宇時宣稱,他的兩岸政策就是不獨不統維持現狀,且明確表示,「統一在台灣支持度很低」。
楊力宇轉述馬英九的話說,不獨就是「反對法理台獨」;不統就是「任內不會觸及統一談判」,維持現狀最符合台灣國家利益。大陸民主化可否作為兩岸統一的條件,馬英九的回應是「要看台灣主流民意」。
過去被視為「終極統一」論的馬英九,何以說出「統一在台灣支持度很低」的語言,當然有其現實壓力,在馬英九的理解,統一能否達成,要看未來數十年的情勢而定,意味著馬英九終其一生都看不到統一,可以相信這不是他個人內心的語言。只是情勢逼人,讓他不得不把兩岸統一的時程推到未來數十年。
情勢逼人當然有民進黨的反對壓力;更大的壓力應是三合一選舉後國民黨得票率降低,讓馬英九的總統連任之路出現陰影。在個人利益即連任和歷史責任即統一之間,馬英九可謂當仁不讓地選擇了前者。這是政治人物的生存哲學,沒有民意支持,就不可能創造歷史。是以不能錯怪馬英九,他必要順著民意傾向走。
對馬英九言,未來勝選的關鍵不在深藍和深綠,而在居於多數的淺藍和淺綠。也就是那些不受意識形態拘束的中間選民。就常態社會言,馬英九的選擇很具自我說服力,但台灣是個藍綠對峙的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分裂態勢,藍綠間的大幅流動可以見諸地方選舉,但大選則未必,而在藍綠選民的投票意願。
馬英九說出「統一支持度在台灣接受度很低」的判斷從何而來,但相信他必有所本。問題出在馬英九是否嘗試過主導民意,在政策作為上讓統一的接受度可以從容提高。從兩岸大三通到ECFA,不都是馬英九為台灣人民利益著想的安排?不都是拉近兩岸距離的具體作為?
有台灣學者形容ECFA既是「威而剛」,也是「土石流」。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容;但馬英九的執政團隊迄今沒有就ECFA的可能利益提出更具形象的說帖。民進黨的「藍海策略」和「兩兆雙星」都能讓人琅琅上口,但藍營何以欠缺這類文宣人才和企圖心,甚至連經濟部和勞委會有關勞工失業和就業機會的評估,都有不同模式和數據。也難怪民意調查顯示,只有三成民眾了解ECFA。
馬英九用「未來數十年」處理統一話題,這只可能弱化反對法理台獨的說服力,而且反統一的話題還會因此更見增強,不統不獨的對稱性描述因此更見不對稱。試問馬英九順著綠營思路的自我否定、自我綠化,姑不論如何向藍營選民交代,也是個人政治生涯的大考驗。
台灣新的民調指出,在兩岸議題上,五成七贊成馬英九在任內進行承認彼此存在、互不開戰、往和平方向走的政治談判。偏綠的南部,也有近四成九贊成。至於「政治談判」的相關條件,六成四認為應經過公投、並獲認同後再推動政治談判。由於民調設定「承認彼此存在、互不開戰、往和平方向走的政治談判」條件無法確切解讀,但這和馬英九「任內不會觸及統一談判」的說法還是頗見矛盾。
兩岸大三通和未來的ECFA,就對岸言,都寓示了朝向統一發展的方向感,這既是兩岸領導人的默契,也是必要的政治信任,但馬英九顯然想改弦易轍,不知馬英九到底如何評估其中風險。
楊力宇轉述馬英九的話說,不獨就是「反對法理台獨」;不統就是「任內不會觸及統一談判」,維持現狀最符合台灣國家利益。大陸民主化可否作為兩岸統一的條件,馬英九的回應是「要看台灣主流民意」。
過去被視為「終極統一」論的馬英九,何以說出「統一在台灣支持度很低」的語言,當然有其現實壓力,在馬英九的理解,統一能否達成,要看未來數十年的情勢而定,意味著馬英九終其一生都看不到統一,可以相信這不是他個人內心的語言。只是情勢逼人,讓他不得不把兩岸統一的時程推到未來數十年。
情勢逼人當然有民進黨的反對壓力;更大的壓力應是三合一選舉後國民黨得票率降低,讓馬英九的總統連任之路出現陰影。在個人利益即連任和歷史責任即統一之間,馬英九可謂當仁不讓地選擇了前者。這是政治人物的生存哲學,沒有民意支持,就不可能創造歷史。是以不能錯怪馬英九,他必要順著民意傾向走。
對馬英九言,未來勝選的關鍵不在深藍和深綠,而在居於多數的淺藍和淺綠。也就是那些不受意識形態拘束的中間選民。就常態社會言,馬英九的選擇很具自我說服力,但台灣是個藍綠對峙的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分裂態勢,藍綠間的大幅流動可以見諸地方選舉,但大選則未必,而在藍綠選民的投票意願。
馬英九說出「統一支持度在台灣接受度很低」的判斷從何而來,但相信他必有所本。問題出在馬英九是否嘗試過主導民意,在政策作為上讓統一的接受度可以從容提高。從兩岸大三通到ECFA,不都是馬英九為台灣人民利益著想的安排?不都是拉近兩岸距離的具體作為?
有台灣學者形容ECFA既是「威而剛」,也是「土石流」。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容;但馬英九的執政團隊迄今沒有就ECFA的可能利益提出更具形象的說帖。民進黨的「藍海策略」和「兩兆雙星」都能讓人琅琅上口,但藍營何以欠缺這類文宣人才和企圖心,甚至連經濟部和勞委會有關勞工失業和就業機會的評估,都有不同模式和數據。也難怪民意調查顯示,只有三成民眾了解ECFA。
馬英九用「未來數十年」處理統一話題,這只可能弱化反對法理台獨的說服力,而且反統一的話題還會因此更見增強,不統不獨的對稱性描述因此更見不對稱。試問馬英九順著綠營思路的自我否定、自我綠化,姑不論如何向藍營選民交代,也是個人政治生涯的大考驗。
台灣新的民調指出,在兩岸議題上,五成七贊成馬英九在任內進行承認彼此存在、互不開戰、往和平方向走的政治談判。偏綠的南部,也有近四成九贊成。至於「政治談判」的相關條件,六成四認為應經過公投、並獲認同後再推動政治談判。由於民調設定「承認彼此存在、互不開戰、往和平方向走的政治談判」條件無法確切解讀,但這和馬英九「任內不會觸及統一談判」的說法還是頗見矛盾。
兩岸大三通和未來的ECFA,就對岸言,都寓示了朝向統一發展的方向感,這既是兩岸領導人的默契,也是必要的政治信任,但馬英九顯然想改弦易轍,不知馬英九到底如何評估其中風險。
关键词: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