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12字新口號的舊瓶新酒
2009-12-23 09:08:1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有重口號的政治傳統,不同領域的口號,體現的政策基調、輕重緩急。北京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對經濟口號有種種猜測,包括由今年的「保增長」改為來年的「穩增長」等。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出的經濟口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按目前北京中央部委傳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傳出的訊息,這次會議定出的新經濟口號,是「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新12字。胡錦濤和溫家寶在會上的講話,都從不同角度,對這一經濟口號進行了解釋,要求將這4條12字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如何解讀這12字新口號呢?首先,不提「保增長」有充分理由,因為經濟下滑期結束,全面復甦開始,增長已不用保。但為何不提「穩增長」呢,增長之穩定增長,是一個基本方向,不用作為單一政策來強調,而要體現在政策組合的合力之中。
其次,當局最後決定,不是如外間估計和分析,要將「調結構」靠前,而是將「擴內需」擺在首位,這是因為,有些專家學者誤將政策調整超前於戰略調整,而「擴內需」與以前的政策主張不同,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調整。
這一調整,來源於兩大背景,一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發展戰略,提出了重大警告,也就是經濟全球化在持續,國際經濟波動加大,中國已不能走長期以來的過分依賴外需的發展之路。中國領導層更認為,不擴內需,就意味著中國喪失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經濟發展風險加大。二是中國的資源環境不足,已難以承載規模越來越大的對外貿出口,也已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不作重大調整不行。
至於「調結構」,在政策重點的順序上,排在「擴內需」之後而在其他要求之前,道理簡單。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下,要想擴展內需,就必須全面調整結構,包括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甚至還波及到消費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方面。
「調結構」的意義很多、任務很重,但主要著眼點在於解決長期的國民經濟比例和結構的失調,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全面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格局,以及低層次、技術低下和分散的產業行業布局。解決了這些結構性問題,才能將依靠外需改變為以內需為主,才能有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
「促改革」被推到較重要的位置,稍有些出人意料,是因社會上上下下對改革失去熱情,中共黨內黨外對改革沒有信心。本屆政府以來,多項改革不是在實施中失敗,就是因金融危機襲來擱淺。而再提改革,要求會更高,代價會更大。但中國領導層也體認到,只有靠改革來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特別是重大戰略性調整,也只有靠改革,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推動結構調整。
未來改革主要改些什麼,按會議定調,一類是涉及政府與市場關係改革,如行政審批制度、投資體制、財稅體制、壟斷行業體制的改革;一類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如資源價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等。相關的改革,將在稍後的各專項工作會議上,提出和部署。
最後是「惠民生」。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沒有民不聊生,但有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拉大的傳統問題,還面臨著失業加重、弱勢群體擴大等嚴重問題。由於經濟矛盾擴大化、社會矛盾尖銳化,中國領導層把保穩定作為頭等大事,「惠民生」的提出,就是希望舒緩矛盾,求得穩定發展。
中國領導層希望明年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重點安排在於擴大就業,幫扶弱勢群體,做好社會保障、低收入保障和退休保障安排等等。
這次的新經濟口號,單一看沒一條是新的,但其內涵多已改變,全部排列到一起,就形成新的政策組合,實施起來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現在要看的,是如何在具體的政策安排和調控實施中,發揮所謂舊瓶新酒的效應了。
按目前北京中央部委傳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傳出的訊息,這次會議定出的新經濟口號,是「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新12字。胡錦濤和溫家寶在會上的講話,都從不同角度,對這一經濟口號進行了解釋,要求將這4條12字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如何解讀這12字新口號呢?首先,不提「保增長」有充分理由,因為經濟下滑期結束,全面復甦開始,增長已不用保。但為何不提「穩增長」呢,增長之穩定增長,是一個基本方向,不用作為單一政策來強調,而要體現在政策組合的合力之中。
其次,當局最後決定,不是如外間估計和分析,要將「調結構」靠前,而是將「擴內需」擺在首位,這是因為,有些專家學者誤將政策調整超前於戰略調整,而「擴內需」與以前的政策主張不同,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調整。
這一調整,來源於兩大背景,一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發展戰略,提出了重大警告,也就是經濟全球化在持續,國際經濟波動加大,中國已不能走長期以來的過分依賴外需的發展之路。中國領導層更認為,不擴內需,就意味著中國喪失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經濟發展風險加大。二是中國的資源環境不足,已難以承載規模越來越大的對外貿出口,也已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不作重大調整不行。
至於「調結構」,在政策重點的順序上,排在「擴內需」之後而在其他要求之前,道理簡單。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下,要想擴展內需,就必須全面調整結構,包括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甚至還波及到消費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方面。
「調結構」的意義很多、任務很重,但主要著眼點在於解決長期的國民經濟比例和結構的失調,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全面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格局,以及低層次、技術低下和分散的產業行業布局。解決了這些結構性問題,才能將依靠外需改變為以內需為主,才能有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
「促改革」被推到較重要的位置,稍有些出人意料,是因社會上上下下對改革失去熱情,中共黨內黨外對改革沒有信心。本屆政府以來,多項改革不是在實施中失敗,就是因金融危機襲來擱淺。而再提改革,要求會更高,代價會更大。但中國領導層也體認到,只有靠改革來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特別是重大戰略性調整,也只有靠改革,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推動結構調整。
未來改革主要改些什麼,按會議定調,一類是涉及政府與市場關係改革,如行政審批制度、投資體制、財稅體制、壟斷行業體制的改革;一類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如資源價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等。相關的改革,將在稍後的各專項工作會議上,提出和部署。
最後是「惠民生」。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沒有民不聊生,但有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拉大的傳統問題,還面臨著失業加重、弱勢群體擴大等嚴重問題。由於經濟矛盾擴大化、社會矛盾尖銳化,中國領導層把保穩定作為頭等大事,「惠民生」的提出,就是希望舒緩矛盾,求得穩定發展。
中國領導層希望明年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重點安排在於擴大就業,幫扶弱勢群體,做好社會保障、低收入保障和退休保障安排等等。
這次的新經濟口號,單一看沒一條是新的,但其內涵多已改變,全部排列到一起,就形成新的政策組合,實施起來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現在要看的,是如何在具體的政策安排和調控實施中,發揮所謂舊瓶新酒的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