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部世界已安 對內應求寬容

2009-12-25 09:51: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轉眼年關將近,媒體輿論都在總結評選年度10大新聞,或者選出影響力最大的領袖。無疑中國是今年全球最大的贏家,美國權威機構甚至評出10年來影響全球最大的事情,是中國的崛起。它超過911事件、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也超過歐巴馬當選第1位非洲裔美國總統。舉例而言,剛剛結束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歐巴馬雖然雄心萬丈,但在會議意見分歧的情況下一籌莫展,差點抱著「鴨蛋」回華盛頓。結果,只能放下超級大國領袖身段,闖進中印巴西南非的領袖會談,才獲取5國領袖共識的1張協定,挽回了面子,不然,他一定是灰頭土臉地回到華盛頓。
 
其實,何止是哥本哈根峰會;在對付金融海嘯的峰會上,中國的刺激經濟計畫以及維持高速度的增長,才讓受了重傷的世界經濟掙扎出困境,讓美國和西方世界止血療傷,避免更大的破產。這1年來,中國的每一個經濟好消息,都像一支強心劑,讓世界股市為之振奮。也因為中國的強勢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各國領袖都紛紛到中國「朝拜」,尋找商機,借中國的東風,來度過經濟蕭條、政治緊縮的寒冬。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等,都刷新歷史紀錄,在就任後即刻或者第1年中就實現訪華;而與中國冷淡了近4年的加拿大總理哈珀也終於踏出「破冰之旅」;在達賴等問題上與中國較量了一番的法國、德國領袖,也終於低下頭來,再度與北京握手言和。儘管中南海對美中兩國共管世界的說法不以為然,但歐巴馬和國際社會都承認,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重大事件和議題,都無法找到快速解決的捷徑。
 
中國的強勢崛起,是否表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走出了「歷史的三峽」,未來已經一帆風順?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時敲響警鐘。在其發布的《社會藍皮書》中,婉轉但直接指出,中國這1年的突出的問題不在國際,而在國內,尤其是中國社會矛盾和衝突明顯增加。其中最受關注的當然就是群體事件的頻發,比如湖北石首事件就是翁安事件的翻版,這些事件爆發的背後,就是中國社會和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薄熙來在重慶的打黑風波雖然得到民眾的拍手稱快,卻也讓北京高層擔心,重慶揭露出來的司法黑幕,坐實了民間社會普遍認為的公檢法「黑道化」的無情真相。
 
不僅如此,由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胡溫都重視網路民意,結果網民力量在今年高漲,甚至出現了「上訪不如上網」,網路民意代替法律,代替新聞監督,代替律師,成為主導社會的一種力量。這是一把兩刃劍,一方面,它可能成為加速中國民主化進程的催化劑,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淪落為某些利益集團或者民粹主義利用的工具,對中國帶來另外一種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在總結1年經驗的時候,北京應該很清楚地看到,全球大衰退以來罕見的金融危機,無法撼動中國的發展基礎,反而給了中國走上世界領導地位的最佳機會;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圍堵不但沒有壓垮中國,反而成就了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以及第三世界當之無愧的領袖地位;海外民運不但沒有影響中國的民主進程,民運本身卻陷入爭議和歷史低谷;台獨非但不能挑起台海的戰爭危機,以經濟融合為主的兩岸和平發展,卻勢不可擋。
 
在過去的時代,外部世界威脅很大,北京為了防止內外受敵,丟掉政權,因而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傳統手段,施行了嚴厲控制和過猶不及的鐵腕統治。如今,外部世界安全了,中南海應該認真著手解決國內的諸多矛盾和社會衝突,而且要使用較為溫和的、開放的手段,來推動法制的健全、新聞的自由;處理好貧富差距,處理好城鄉差距。
 
中國在這1年中,已經奠定大國的地位。大國對外要有威嚴,對內則要寬容、柔情,就像陳雲林到台灣的表現,以德服人,依法治理,這樣,才能重建政府與人民的互信,築成中國長治久安的真基礎。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