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後金融海嘯時代來臨的策略
2010-01-09 12:29:0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商務當局日前表示,泰國輸出已明顯回溫,11月份獲得了13個月來首次成長的紀錄。若干經濟學家並認同,主要外銷市場接納泰產品趨於穩定,應可解讀為經濟衰退有了復甦徵兆。加上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建成,一個90%商品實施零關稅,總體平均稅率0.1%的19億人口大市場擺在眼前。泰國政府和民間如何迎接國際經濟復甦、區域經濟整合竟功時代來臨,無疑是當前非常迫切的課題。
金融海嘯1年過後,時下的經濟表現,包括容納輸出產品的市場條件,正是各方檢視景氣復原穩定度的前期指標,也是政府研判相關紓困等方案調整評量表。因此,在處於轉折的關鍵,不僅經濟表現和刺激政策間相互影響,政策的決斷力與正確性,也考驗著政府決策者。泰國在經歷過危疑震撼,有心人必然備為矚目於各種演變和當局採取的對策。並期待在相對其他國家更為複雜的環境裡,能夠有為所當為的適當表現,決策尤其能掌握重點,搶得復甦機先。
亞洲各國曾靠著區域內貿易深化和中國崛起,度過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萎縮的衝擊,雖然復甦腳步相對較快,卻曾因一時還無法完全擺脫對歐美輸出依賴,而未能自主做較大幅度的措施,不免限制了出口帶動的經濟成長。現在新的狀況出現,泰國出口有了13個月來首度成長的紀錄。亦即表示歐、美、日本等市場已告穩定,可進一步接納泰國產品,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措施,面臨到應適時出台的時候。當局研判是否精準,力度能不能配合,就該見到真章。
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院長、拿督葉安侃在一篇名為「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整合」的論述中,曾強調東盟和中國間的經貿往來,更是維持區域繁榮的關鍵。東盟對中國的輸出,一直保持穩定的態勢,也因此能有效平衡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破壞力。雙方貿易成長近年來已增至9倍;雙方自由貿易區建成啟用,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主軸項目,全面開放,帶來的商機更是龐大。這番話印證了外界認為東盟—中國經濟合作互利互惠的肯定性;另也提告於東盟成員,2010年1月1日後,規模6兆美元、人口約20億,關稅幾近全免的大市場,正是東盟10國可在經貿發展方面,有大開大闔表現的舞台。
泰國輸往已開發國家的產品趨於穩定,10+1自貿區的大門開啟,商機多到令人目眩,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顧慮少了,豈能沒有把握機會的對策。外界相信,泰政府和民間已有了盤算,只是在經營市場的同時,拿督葉安侃也提出東盟「出口導向」的經濟,要做適當的調整,避免重蹈新加坡這回經貿受重挫的覆轍。這項議題是鑑於西方國家在金融海嘯中受創慘重,不僅是購買力大不如前,誠信基礎也告破壞。東盟各國在已實施的東盟單一經濟體藍圖內,該思考彼此間的經濟整合,擴充市場規模以促進經濟活絡。葉安侃的觀點,有深入的立論基礎,自是泰國決策當局的重要參考資料。
不過,從2000年東盟與中國同意,在10年內推動完成「東盟+1」自貿區協定迄今,所該建立的所有規制、運作方式、合作默契,悉告實現。在如此期限內完成這般規模的區域經濟整合,既受國際肯定,也得到雙方開誠合作,在貿易自由化領域內,已有了「模範生」的地位。
金融海嘯期間,東盟國家受損的程度相對較輕,復甦腳步也較快,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具體成果之一。再從實質關係看,雙方2008年貿易總額已晉至2311.2億美元,降調關稅後,推估每年將以30%速度增長。亮眼的成果,已引起歐美側目。在後金融海嘯階段,「東盟+1」的運作已完成了加強貿易自由化、增加雙向投資、發展次區域經濟等三管齊下的規劃。泰國當局順此方向發展,應該更能事半功倍。
金融海嘯1年過後,時下的經濟表現,包括容納輸出產品的市場條件,正是各方檢視景氣復原穩定度的前期指標,也是政府研判相關紓困等方案調整評量表。因此,在處於轉折的關鍵,不僅經濟表現和刺激政策間相互影響,政策的決斷力與正確性,也考驗著政府決策者。泰國在經歷過危疑震撼,有心人必然備為矚目於各種演變和當局採取的對策。並期待在相對其他國家更為複雜的環境裡,能夠有為所當為的適當表現,決策尤其能掌握重點,搶得復甦機先。
亞洲各國曾靠著區域內貿易深化和中國崛起,度過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萎縮的衝擊,雖然復甦腳步相對較快,卻曾因一時還無法完全擺脫對歐美輸出依賴,而未能自主做較大幅度的措施,不免限制了出口帶動的經濟成長。現在新的狀況出現,泰國出口有了13個月來首度成長的紀錄。亦即表示歐、美、日本等市場已告穩定,可進一步接納泰國產品,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措施,面臨到應適時出台的時候。當局研判是否精準,力度能不能配合,就該見到真章。
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院長、拿督葉安侃在一篇名為「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整合」的論述中,曾強調東盟和中國間的經貿往來,更是維持區域繁榮的關鍵。東盟對中國的輸出,一直保持穩定的態勢,也因此能有效平衡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破壞力。雙方貿易成長近年來已增至9倍;雙方自由貿易區建成啟用,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主軸項目,全面開放,帶來的商機更是龐大。這番話印證了外界認為東盟—中國經濟合作互利互惠的肯定性;另也提告於東盟成員,2010年1月1日後,規模6兆美元、人口約20億,關稅幾近全免的大市場,正是東盟10國可在經貿發展方面,有大開大闔表現的舞台。
泰國輸往已開發國家的產品趨於穩定,10+1自貿區的大門開啟,商機多到令人目眩,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顧慮少了,豈能沒有把握機會的對策。外界相信,泰政府和民間已有了盤算,只是在經營市場的同時,拿督葉安侃也提出東盟「出口導向」的經濟,要做適當的調整,避免重蹈新加坡這回經貿受重挫的覆轍。這項議題是鑑於西方國家在金融海嘯中受創慘重,不僅是購買力大不如前,誠信基礎也告破壞。東盟各國在已實施的東盟單一經濟體藍圖內,該思考彼此間的經濟整合,擴充市場規模以促進經濟活絡。葉安侃的觀點,有深入的立論基礎,自是泰國決策當局的重要參考資料。
不過,從2000年東盟與中國同意,在10年內推動完成「東盟+1」自貿區協定迄今,所該建立的所有規制、運作方式、合作默契,悉告實現。在如此期限內完成這般規模的區域經濟整合,既受國際肯定,也得到雙方開誠合作,在貿易自由化領域內,已有了「模範生」的地位。
金融海嘯期間,東盟國家受損的程度相對較輕,復甦腳步也較快,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具體成果之一。再從實質關係看,雙方2008年貿易總額已晉至2311.2億美元,降調關稅後,推估每年將以30%速度增長。亮眼的成果,已引起歐美側目。在後金融海嘯階段,「東盟+1」的運作已完成了加強貿易自由化、增加雙向投資、發展次區域經濟等三管齊下的規劃。泰國當局順此方向發展,應該更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