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欣逢「中國崛起」的新機遇

2010-01-12 11:42:0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投資銀行和企業策略家在「商業周刊」發表文章,指出國家榮譽感正推動中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以向全世界顯示中國在每一方面都是現代國家和世界強權。這種榮譽感根植於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可能成為中國下一位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即表示,對中國歷史的榮譽感是促使中國當今人民努力建設國家的驅動力。
 
榮譽感已成為引導中國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不但已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而且向世界顯示,需要有中國的協助保障,才能達到真正的世界和平。
 
這是對中國人極高的評價,可說是近200年以來,自從鴉片戰爭,中國受盡列強欺凌之後未曾聽過的新評價。本報在過去一連多天發表有關中國近200年來命運及國共兩黨的悲歡離合系列社論便指出,辛亥革命已過了99年,中共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屆滿60年,今日回看中國,孫中山先生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仍然沒有達到一個圓滿的成果。幸而國共兩黨在海峽兩岸各自的運作雖仍有缺憾,但歷史奇跡般地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兩黨在經過超過70年的爭鬥之後,已有跡象可以向前跨進一步,共同為孫中山先生未竟的志業而努力。
 
這是極令人感到意外的大幸運,一個中國在分裂了60年之後能夠找到共同點,有重新合作的可能;這是基於中國文化深厚的沉澱,也基於民族性的堅韌力,和中國文化史中所包含的仁愛、忠義、寬恕、誠摯、和善等精神的積累。
 
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是比中國早了幾百年。英國人早在15世紀就在進行「圈地運動」,目的是養綿羊生產絨線,發展到最後,工業飽和了,使用堅船利炮攻打殖民地,實行帝國主義。歐洲許多國家,如荷蘭、法國等,其工業發展道路,基本上與英國相似。美國200多年前才立國,是遲來的殖民主義,所以美國主張「利益均沾」。美國佔的殖民地雖不多,但兩次世界大戰都不在其國內爆發,盡得大戰之利,戰後成為第一強國。而在70--80年代,由於戰後「嬰兒潮」的成長,是美國的黃金時代,但如今隨著在嬰兒潮時代出生者日漸老去,加上這幾十年出生率不斷下降,生產線上缺乏青壯年人力,復有海外駐軍軍費不斷增加,還有這次的次房貸風波、華爾街金融弊案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美國如今是元氣大傷、奄奄一息了。
 
中國的問題一直是人口太多,糧食不夠。以前大家口頭總是掛著一句:「我國有4萬萬同胞」,但戰後已成5萬萬、6萬萬。毛澤東批判馬寅初的「反動人口論」,一句「人多好辦事」,中國人一下子變成8億─13億。在鄧小平未實行改革之前,全國有超過一半的人不得溫飽。幸而鄧小平出來「摸著石頭過河」,發現這河是渡得過去的,於是宣布改革開放,不再舉行群眾運動,不再爭論「姓社姓資」,在短短20年間,中國已成為出口大國。在全球各國都被金融海嘯折騰著幾乎斷氣的時刻,獨有中國能生產照常。固然,美國及歐盟都害怕中國的發展,採取種種名目搞貿易保護主義,但中國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只要13億人入息改善,它不但是中國貨的市場,也是外國貨的市場。美國已看出中國崛起的未來,必須真誠與中國平起平坐對話。
 
德國固守多年的世界出口冠軍之稱,現在要讓給中國了。「每日鏡報」說:「最大的對手,其實也是最好的顧客。」這句話著眼於中國有13億人口的廣大市場。
 
但中國雖然已經崛起,國民的質素仍有待提高。這是過去極左時期留下來的後遺症。中國人民雖沒有正式信奉的宗教信仰,卻有不需要宗教教條來威嚇的儒家思想,比摩西的「十誡」或新舊約聖經還要深入人心,這些民族優良的傳統遺教,目前正不遺餘力在恢復,電台、電視台、報紙天天鼓吹,相信中國人的優良質素,會很快獲得恢復!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