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贏得世界第一後應有恢宏氣度
2010-01-15 11:07:4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雖然中國經濟在今年面臨通膨危機、地產泡沫危機、產能過剩危機,以及日益擴大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但進入快速上升軌道的中國,在率先走出金融危機之後,再度創造世界第一的「經濟奇蹟」,一是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一是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銷售國家,去年受到政府刺激內需的推動,總共售出創紀錄的1300多萬輛汽車。一個出口,一個內銷,顯示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
當然,如果深入分析,仍然可以說在出口方面,中國是大而不強,外貿的結構還須改善,而出口的大部分還是密集勞動型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在內需市場上,除了汽車的數量以外,其他的消費水準仍然有待提升。儘管進入2010年之後,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開始甚囂塵上,美國自由派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甚至放言要美國同中國打一場貿易戰,但美國紐約證交所還是破天荒地舉辦了一次「中國經濟論壇」,由世界銀行副行長的林毅夫領隊,給美國600名政商學界名流上了一堂中國經濟課,引發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林毅夫等經濟學家也沒有忸忸怩怩,直接反擊「中國衰敗論」,高調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在2025年超越美國。
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預測性,中國經濟發展不能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來套,這些「老生常談」已經不能成為西方拒絕研究探討中國發展模式的藉口,對中國經濟的研究,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不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會成為世界經濟學界的顯學,中國的「神秘面紗」會被一層層揭下來,這不是壞事,因為中國在快速轉型的時候,需要總結自己,瞭解自己,同時也需要通過別人的觀察分析,來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瞭解自己的強勢與盲點,修正自己的發展方向,少走彎路。中國不能走美國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老路。中國必須看到,中美之間有兩個不同點,美國成為霸權後,鮮少認真聽取國際社會的聲音,甚至盟國的聲音,但是,美國國內有兩黨的牽制,有尖銳高水準的媒體監督批評,對強勢的總統和行政團隊形成一定的制約平衡;而中國內部沒有強有力的媒體力量制約,因此必須有效以來自外部世界的批評甚至攻擊,來調整自己,改善自己,不被勝利衝昏頭腦,同時又贏得謙卑克制的形象,成為不同於美國的世界領袖。
由此可見,中國在享受不斷創造世界第一的榮耀之同時,要做好成為別人靶子和攻擊目標的心理準備。同時,北京需要有智慧區分什麼是惡意的攻擊,什麼是善意的批評,什麼是專業的評價,什麼是真誠的憂慮,還有什麼是無知的誤解。對於惡意的攻擊,必須反擊;對於善意的批評,則要加以鼓勵;對於專業的評價,應該用脫意識形態的立場來認真接受;對於真誠的憂慮,則要耐心傾聽;對於無知的誤解,則要努力清楚地說明。中國切忌整體「憤青化」,搞不清「捧殺」可能比「棒殺」更加可怕,只能聽好話,不能聽壞話,用民族主義的旗號掩護搞低俗的「民粹主義」,那才是中國崛起的最大障礙。
同樣道理,中國強起來之後,面對外界的質疑,不能一味地大聲宣告「中國不高興」,而是要耐心解釋「中國為何不一樣」。有時候,最激烈的批評背後,隱藏著很大的真理性,即使是李光耀、克魯曼之類的批評,裏面或許存在著需要中國認真思考的內涵,不要隨便就給人扣上一頂「中國公敵」的大帽子。既然已成為世界經濟的許多第一,就要有世界第一的寬容豁達、世界第一的自信謙卑,那才不是暴發戶,那才有長治久安的新氣象。
當然,如果深入分析,仍然可以說在出口方面,中國是大而不強,外貿的結構還須改善,而出口的大部分還是密集勞動型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在內需市場上,除了汽車的數量以外,其他的消費水準仍然有待提升。儘管進入2010年之後,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開始甚囂塵上,美國自由派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甚至放言要美國同中國打一場貿易戰,但美國紐約證交所還是破天荒地舉辦了一次「中國經濟論壇」,由世界銀行副行長的林毅夫領隊,給美國600名政商學界名流上了一堂中國經濟課,引發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林毅夫等經濟學家也沒有忸忸怩怩,直接反擊「中國衰敗論」,高調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在2025年超越美國。
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預測性,中國經濟發展不能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來套,這些「老生常談」已經不能成為西方拒絕研究探討中國發展模式的藉口,對中國經濟的研究,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不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會成為世界經濟學界的顯學,中國的「神秘面紗」會被一層層揭下來,這不是壞事,因為中國在快速轉型的時候,需要總結自己,瞭解自己,同時也需要通過別人的觀察分析,來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瞭解自己的強勢與盲點,修正自己的發展方向,少走彎路。中國不能走美國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老路。中國必須看到,中美之間有兩個不同點,美國成為霸權後,鮮少認真聽取國際社會的聲音,甚至盟國的聲音,但是,美國國內有兩黨的牽制,有尖銳高水準的媒體監督批評,對強勢的總統和行政團隊形成一定的制約平衡;而中國內部沒有強有力的媒體力量制約,因此必須有效以來自外部世界的批評甚至攻擊,來調整自己,改善自己,不被勝利衝昏頭腦,同時又贏得謙卑克制的形象,成為不同於美國的世界領袖。
由此可見,中國在享受不斷創造世界第一的榮耀之同時,要做好成為別人靶子和攻擊目標的心理準備。同時,北京需要有智慧區分什麼是惡意的攻擊,什麼是善意的批評,什麼是專業的評價,什麼是真誠的憂慮,還有什麼是無知的誤解。對於惡意的攻擊,必須反擊;對於善意的批評,則要加以鼓勵;對於專業的評價,應該用脫意識形態的立場來認真接受;對於真誠的憂慮,則要耐心傾聽;對於無知的誤解,則要努力清楚地說明。中國切忌整體「憤青化」,搞不清「捧殺」可能比「棒殺」更加可怕,只能聽好話,不能聽壞話,用民族主義的旗號掩護搞低俗的「民粹主義」,那才是中國崛起的最大障礙。
同樣道理,中國強起來之後,面對外界的質疑,不能一味地大聲宣告「中國不高興」,而是要耐心解釋「中國為何不一樣」。有時候,最激烈的批評背後,隱藏著很大的真理性,即使是李光耀、克魯曼之類的批評,裏面或許存在著需要中國認真思考的內涵,不要隨便就給人扣上一頂「中國公敵」的大帽子。既然已成為世界經濟的許多第一,就要有世界第一的寬容豁達、世界第一的自信謙卑,那才不是暴發戶,那才有長治久安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