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提升作物產量緩解糧食漲價

2010-01-18 10:13: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一元復始,各方學者專家和執業人士分別集會,研判產業趨勢和應對策略,做為未來相關決策當局參考依據。國際稻米研究所在美國芝加哥發布研究報告、在新加坡召開的金融領袖集會,不約而同注焦於糧食、石油價格的漲勢。雖然兩項結論的議題指向不盡然相同,前者關切到開發中國家飢饑人口日益增加、政府財政更加艱困;後者則強調通貨膨脹的威脅將使經濟失去活力。泰國是生產稻米的主要國家之一,也是稻米輸出首屈一指的經濟體。面對米油雙飆的情勢,際遇和遭糧價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經濟體應不同。但泰國是今後稻米產業的持盈保泰、對國際社會貢獻的延續,所需思考的政策和所應努力的行動,一點也不輕鬆,得全力以赴。
 
油、糧價格雙漲,和金融海嘯浮出檯面前的一次似曾相識,但是形勢比2008年4月間多有差別,尤其是糧食供應方面更不如前了。物資供需失衡,最明顯的現象之一,是價格有如脫韁之馬,飛奔向前。2008年初稻米價格平緩時,國際稻米市場還有300美元以下買1公噸稻米的價位。到 2010年開年,據彭博通訊社資料,稻米基準盤價已經達到1公噸616美元。「民以食為天」,糧價高漲所衍生的各種後遺症無法估量,也是世界各國執政當局所要特別小心因應的。
 
在一次接著一次糧油聯袂飆升事件中,泰國得天時利人和嘉惠,還有稻米可供輸出,數量高達900萬公噸。但是,泰國有幸不受造成國際糧價漲勢的種種重要因素影響,卻得留意本身所具備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是不是能維持以往那麼完整且具有向心力。受環境影響而造成天時地利人和的組合已不如過去時,政府決策和農政機構是否已注意到,並給予適當整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國際糧市失衡而泰國又頗蒙其利時,決策當局對於農業問題的措施,一仍舊貫,就可能失掉持盈保泰的優勢。
 
世界糧市供需失衡,糧食漲價,一般都歸咎於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國際匯率體制混亂、錯誤的市場干預、油價不斷波動等。前述「4大禍首」的激盪,對於糧價多有不利,有明顯事實可資佐證。在禍首未予排除前,相信糧價還是存在著負面影響,包括泰國在內都宜提防。但是糧食荒的根本原因,在於若干執政者的基本觀念,往往於糧食足價格低時,就不認為糧食是主要議題。多年忽略農業,農民居於邊緣地位,嚐盡苦果,卻也埋下未來的危機。一般常說,「錯誤政策比貪腐還可怕」,貽誤農村發展是典型一例,也是我們一直特別關切的事情。
 
專家學者日前分在芝加哥提報告、在新加坡集會,不約而同認定糧價再度上揚;也相信印度糧食有匱乏之虞,影響到稻米市場。這是國際間邇來流傳甚廣的話題之一,印度在1960年代後期到16980年代中期穀類增產最成功的事例,有一段長時間列為稻米輸出國之一。但是糧產到1970年代中期,也就是「綠色革命」成功達於巔峰後。決策者的措施移轉,使農作收成從每年4-6%降到2%或更低,並把人吃的稻米拿來餵牲畜,讓畜肉滿足人類口腹。同時還把土地資源移去生產生質燃料,糧食供應不足乃如雪上加霜。眼看近年崛起的印度稻米匱乏的狼狽像,難免感慨系之。
 
聯合國糧農組織去(2009)年6月在羅馬正式宣布,世界上已有逾10億人吃不飽,無時不在飢饑邊緣掙扎;另又有未來10-20年間,糧食供應都會有吃緊現象。言猶在耳,油糧價雙飆的信息又已傳開,相信大家聽了都會覺得沉重。也許世界上又得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緩解淪落在飢饑線上的人的苦難。同時還能有糧食供應國際需要的泰國,要加緊調整政策,掀起增產稻米運動,也做好培元固本工作,趁勢建設現代農業。
 
关键词:作物解糧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