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軍售爭端猶如幫馬英九助選
2010-02-03 10:08:3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圍繞著63億對台軍售案件,美中兩國的外交對抗正在升級。美方透露軍售案不會諮詢北京,是按照台灣關係法行事,同時也是因應兩岸軍事力量發展的不平衡,保護台灣免受來自對岸的武力威脅;北京則立刻採取暫時停止軍事交流以及戰略對話、制裁軍售企業等措施,並召見美國大使抗議、外長發表聲明等等,一步步升級。
從外部來看,似乎是歐巴馬變卦在先,首訪中國強調美中攜手的餘音未息,轉眼就悍然挑戰中方的核心利益;北京則憑藉日益強大的國力,大聲「說不」。美中兩強剛度完蜜月,就開始吵架,吵得還很凶,大有「不惜分手」的架勢,讓世界看得眼花撩亂,歐盟乾脆暗示,絕不捲入這場紛爭,不然當事者或許哪天「握手言歡」,幫腔者則「自找沒趣」。
同情北京的人會說,歐巴馬對華政策變得太快,一如他在國內的民意支持率。北京對歐巴馬不薄,尤其是在對付金融危機等問題上,北京沒有「落井下石」,最好的例子就是拒絕莫斯科拋售美國兩房債券的提議(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回憶),並以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畫幫助美國脫困,但歐巴馬「恩將仇報」,悍然對台出售高端武器。
站在美國立場的人則會說,美國一貫就是對兩岸搞平衡,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對台軍售不僅是地緣政治的需要,也是出口賺取美元的需要,北京口頭抗議一下就可以了,何必喋喋不休,把美國逼到死角,這不是明目張膽挑戰美國的東亞戰略嗎?
從美中競爭對抗的角度,或者是兩個超級大國「瑜亮情結」的角度來看,這場圍繞對台軍售的爭議,就變成了「零和遊戲」,輸贏是非此即彼的黑白分明。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場對台軍售的爭議,或許有另外兩個視角和切入點,其中甚至有彼此暗中默契配合的成分存在。
首先,從布希第二任期開始的美中對台策略,到了一個必須調整的轉捩點。因為布希的第二任期,正是陳水扁挑戰北京和華盛頓,加速推動法理台獨的時期,因此,面對這個可能將兩岸拖入戰爭陰影的「麻煩製造者」,美國必須出面壓制,而北京則順水推舟採取了讓人津津樂道的「以美制台」策略,只要搞定美國,台灣就翻不了天。
但是,馬英九上台後,積極推動兩岸和解戰略,也絕不主動挑動美中神經,麻煩沒有了,美中自然要調整彼此的策略。對台軍售引發的爭議,正好宣布雙方過去的對台策略「壽終正寢」,北京不再需要「以美制台」,美國也不需要用停止軍售警告台灣不要「玩火」。
其次,這次爭議客觀上起到美中聯手「唱雙簧」,暗中幫助馬英九拉抬政治行情的效果。事實上,歐巴馬去年11月訪華,與胡錦濤發表形同第四公報的聯合聲明,其中因為只提三個公報,而沒有提台灣關係法,歐巴馬更是首度表達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說法,使馬英九在島內遭遇泛綠力量的痛批,兩岸經濟架構的協商也被戴上了「一味親中」的大帽子,結果使馬英九在三合一地方選舉和立委補選中遭遇慘敗。
如今,美國高調對台軍售,凸顯遵守台灣關係法的承諾;北京則嚴詞抨擊美國對台軍售,無疑也給了馬英九澄清「對中太軟弱」問題的絕佳機會。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的是,北京制裁軍售的美國,但對要出錢買軍火的馬英九政府「網開一面」,顯然並不真正認為美國的軍售會給馬英九鼓勵來搞台獨。因此,美中的一來一往隔空交火,等於幫馬英九助選,讓他可以在未來的五都選舉中扳回頹勢,掃清連任道路上的障礙。
由此可見,北京清楚知道,這場軍售案仍然會朝前發展,但強烈反應可以收到很大的正面效應,一是防止美國售台更先進的戰略裝備;二是防止其他國家有樣學樣,挑戰中國核心利益;三是可以幫馬英九助選;四是可以為不撤瞄準台灣飛彈找到藉口,因為對台部署飛彈,是中國防禦周邊有事,尤其是防禦美日的必要舉措。
只要兩岸和解持續,兩岸經貿融合加快,北京就不擔心馬英九政府拿到一些高端武器,說穿了,這些武器也改變不了兩岸軍事力量不平衡的必然趨勢,不會給台獨貿然行事「撐腰壯膽」。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美中台三贏呢?
從外部來看,似乎是歐巴馬變卦在先,首訪中國強調美中攜手的餘音未息,轉眼就悍然挑戰中方的核心利益;北京則憑藉日益強大的國力,大聲「說不」。美中兩強剛度完蜜月,就開始吵架,吵得還很凶,大有「不惜分手」的架勢,讓世界看得眼花撩亂,歐盟乾脆暗示,絕不捲入這場紛爭,不然當事者或許哪天「握手言歡」,幫腔者則「自找沒趣」。
同情北京的人會說,歐巴馬對華政策變得太快,一如他在國內的民意支持率。北京對歐巴馬不薄,尤其是在對付金融危機等問題上,北京沒有「落井下石」,最好的例子就是拒絕莫斯科拋售美國兩房債券的提議(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回憶),並以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畫幫助美國脫困,但歐巴馬「恩將仇報」,悍然對台出售高端武器。
站在美國立場的人則會說,美國一貫就是對兩岸搞平衡,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對台軍售不僅是地緣政治的需要,也是出口賺取美元的需要,北京口頭抗議一下就可以了,何必喋喋不休,把美國逼到死角,這不是明目張膽挑戰美國的東亞戰略嗎?
從美中競爭對抗的角度,或者是兩個超級大國「瑜亮情結」的角度來看,這場圍繞對台軍售的爭議,就變成了「零和遊戲」,輸贏是非此即彼的黑白分明。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場對台軍售的爭議,或許有另外兩個視角和切入點,其中甚至有彼此暗中默契配合的成分存在。
首先,從布希第二任期開始的美中對台策略,到了一個必須調整的轉捩點。因為布希的第二任期,正是陳水扁挑戰北京和華盛頓,加速推動法理台獨的時期,因此,面對這個可能將兩岸拖入戰爭陰影的「麻煩製造者」,美國必須出面壓制,而北京則順水推舟採取了讓人津津樂道的「以美制台」策略,只要搞定美國,台灣就翻不了天。
但是,馬英九上台後,積極推動兩岸和解戰略,也絕不主動挑動美中神經,麻煩沒有了,美中自然要調整彼此的策略。對台軍售引發的爭議,正好宣布雙方過去的對台策略「壽終正寢」,北京不再需要「以美制台」,美國也不需要用停止軍售警告台灣不要「玩火」。
其次,這次爭議客觀上起到美中聯手「唱雙簧」,暗中幫助馬英九拉抬政治行情的效果。事實上,歐巴馬去年11月訪華,與胡錦濤發表形同第四公報的聯合聲明,其中因為只提三個公報,而沒有提台灣關係法,歐巴馬更是首度表達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說法,使馬英九在島內遭遇泛綠力量的痛批,兩岸經濟架構的協商也被戴上了「一味親中」的大帽子,結果使馬英九在三合一地方選舉和立委補選中遭遇慘敗。
如今,美國高調對台軍售,凸顯遵守台灣關係法的承諾;北京則嚴詞抨擊美國對台軍售,無疑也給了馬英九澄清「對中太軟弱」問題的絕佳機會。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的是,北京制裁軍售的美國,但對要出錢買軍火的馬英九政府「網開一面」,顯然並不真正認為美國的軍售會給馬英九鼓勵來搞台獨。因此,美中的一來一往隔空交火,等於幫馬英九助選,讓他可以在未來的五都選舉中扳回頹勢,掃清連任道路上的障礙。
由此可見,北京清楚知道,這場軍售案仍然會朝前發展,但強烈反應可以收到很大的正面效應,一是防止美國售台更先進的戰略裝備;二是防止其他國家有樣學樣,挑戰中國核心利益;三是可以幫馬英九助選;四是可以為不撤瞄準台灣飛彈找到藉口,因為對台部署飛彈,是中國防禦周邊有事,尤其是防禦美日的必要舉措。
只要兩岸和解持續,兩岸經貿融合加快,北京就不擔心馬英九政府拿到一些高端武器,說穿了,這些武器也改變不了兩岸軍事力量不平衡的必然趨勢,不會給台獨貿然行事「撐腰壯膽」。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美中台三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