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野象滋擾人類聚落的意涵
2010-02-10 02:59: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尼蘇門答臘地區約70隻野生大象,日前咆哮踏過當地新建置的村落,破壞房屋、農產,更使居民受到難以形容的驚悚。這是野象和人類爭奪生存環境的老戲碼,凡是還有野生象族聚居的地方,包括泰國在內,都曾發生過類似事件。只是近年各地人與野生生物競逐,頻率不斷攀升、使用的招數越來越劇烈、迴旋的空間所餘不多、造成的後果更有不堪收拾的趨勢。顯然人與野生物種爭執,已經發展到失控邊緣,再不做有效處理,兩敗俱傷之外,頻危野生物種滅絕,終將造成何種貽患,無人能推估。及時解決問題,變成當下一種不可輕忽的要務。
生在蘇門答臘的象群,曾有過一段長久的美滿生活,棲息地寬廣,樹林水草豐足,天敵罕見,人煙稀少並有世代和諧的默契,是無憂無慮的拼圖典範。但這種延續了千年萬載的環境,近年已因為人類和氣候變異等因素的影響,在有意無意間遭到嚴重破壞。棲息地範圍變小且殘缺不堪,林草不足供應象群食用,人為騷擾殘害幾無間斷,生活條件不如意,激發野象潛存的獸性,遂有頻頻反撲行動。群聚遂行破壞咆哮的野象由少數變多數,暴踢的對象從作物到半永久性房屋,抗議方式從結隊走過到反覆入侵。據地方野生物保育人員說,日前這次嘯聚70隻野象,連續「示威」3天才全數離開的表現,過去罕見有這種場面。大象不乏靈性,在莽林原野生存也會累積各種經驗,一旦遭激怒,龐然 大物爆發的破壞力無從預估。這股遊走的負面暴力將如何預防又如何化解,已成為重大難題。
人類之所以改變以往和野象相處的方式,形成對立狀況,除了南洋群島各地人口成長的自然因素外。另就是因經濟發展需要而不斷擴大土地使用面積,而在開闢的過程中,全憑使用者便利,濫墾濫伐,既不顧自然生態,也不理睬當地野生物種生存棲息的環境,形同趕盡殺絕。對於大型野生動物如象、虎、獅、豹等的食物鏈和生活習性的需要,更不加照管。遇到反撲,就設法殘害格殺,對野象所使用的手段,包括以輕型槍隻逕射象頭象眼、以氰化物夾進水果誘象類吞食、設陷殺、裝置吊索。種種非文明方式的殘害格殺,造成蘇門答臘地區的野象數已不足3000,和20世紀中期還有逾3萬野象相比,喪失掉的珍貴野象實在太多。野象和人類競逐生存環境,今後若再沒有適當規範與安排,象種滅絕殆成定局,至少蘇門答臘野象命運可能如此。
地球上自然生態平衡的維持,是自然律的起碼要求,肆意破壞生態所造成的後果雖無法預估,但極可能是巔覆常態,形成生物物種難以承受之重。所以發展經濟,同時要兼顧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當前考慮問題的主要思維。野象頻在蘇門答臘滋事,造成人類社會的驚悚,切莫以為這是印尼一隅之地的個別問題。野生物種失去棲息環境,在該物種遭滅絕前的反撲,就是對文明社會的嚴重警告,將使所謂文明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目前野象還有若干殘存在非洲、亞洲、美洲各地,和人類爭土地的事件此起彼落,隱然是巨大的挑戰。若為人類發展經濟而犧牲了野生物種,是不智且短視的。
象族在泰國,曾有崇隆地位,受到廣泛的尊重,近年在發展的力量衝擊下,泰國象族無論野象或家象,處境也已大不如前。印尼大群野象滋擾人類聚落,對於泰國政府和民間,無疑是一種警惕。除了適時改善泰國象族的生存環境,也許還應該對野生生物與人類和諧相處,做一番更大貢獻,進而締造全面生態平衡的新觀念。不久前,泰國當局曾在華欣舉辦一次拯救野生老虎的13國部長會議,聚焦於維護「大貓」免於滅絕,並使野虎數量倍增。積極行動贏得國際普遍讚譽,這種思維和行動也可用於野象,給憨良的象族營造更適宜的生存空間。
生在蘇門答臘的象群,曾有過一段長久的美滿生活,棲息地寬廣,樹林水草豐足,天敵罕見,人煙稀少並有世代和諧的默契,是無憂無慮的拼圖典範。但這種延續了千年萬載的環境,近年已因為人類和氣候變異等因素的影響,在有意無意間遭到嚴重破壞。棲息地範圍變小且殘缺不堪,林草不足供應象群食用,人為騷擾殘害幾無間斷,生活條件不如意,激發野象潛存的獸性,遂有頻頻反撲行動。群聚遂行破壞咆哮的野象由少數變多數,暴踢的對象從作物到半永久性房屋,抗議方式從結隊走過到反覆入侵。據地方野生物保育人員說,日前這次嘯聚70隻野象,連續「示威」3天才全數離開的表現,過去罕見有這種場面。大象不乏靈性,在莽林原野生存也會累積各種經驗,一旦遭激怒,龐然 大物爆發的破壞力無從預估。這股遊走的負面暴力將如何預防又如何化解,已成為重大難題。
人類之所以改變以往和野象相處的方式,形成對立狀況,除了南洋群島各地人口成長的自然因素外。另就是因經濟發展需要而不斷擴大土地使用面積,而在開闢的過程中,全憑使用者便利,濫墾濫伐,既不顧自然生態,也不理睬當地野生物種生存棲息的環境,形同趕盡殺絕。對於大型野生動物如象、虎、獅、豹等的食物鏈和生活習性的需要,更不加照管。遇到反撲,就設法殘害格殺,對野象所使用的手段,包括以輕型槍隻逕射象頭象眼、以氰化物夾進水果誘象類吞食、設陷殺、裝置吊索。種種非文明方式的殘害格殺,造成蘇門答臘地區的野象數已不足3000,和20世紀中期還有逾3萬野象相比,喪失掉的珍貴野象實在太多。野象和人類競逐生存環境,今後若再沒有適當規範與安排,象種滅絕殆成定局,至少蘇門答臘野象命運可能如此。
地球上自然生態平衡的維持,是自然律的起碼要求,肆意破壞生態所造成的後果雖無法預估,但極可能是巔覆常態,形成生物物種難以承受之重。所以發展經濟,同時要兼顧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當前考慮問題的主要思維。野象頻在蘇門答臘滋事,造成人類社會的驚悚,切莫以為這是印尼一隅之地的個別問題。野生物種失去棲息環境,在該物種遭滅絕前的反撲,就是對文明社會的嚴重警告,將使所謂文明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目前野象還有若干殘存在非洲、亞洲、美洲各地,和人類爭土地的事件此起彼落,隱然是巨大的挑戰。若為人類發展經濟而犧牲了野生物種,是不智且短視的。
象族在泰國,曾有崇隆地位,受到廣泛的尊重,近年在發展的力量衝擊下,泰國象族無論野象或家象,處境也已大不如前。印尼大群野象滋擾人類聚落,對於泰國政府和民間,無疑是一種警惕。除了適時改善泰國象族的生存環境,也許還應該對野生生物與人類和諧相處,做一番更大貢獻,進而締造全面生態平衡的新觀念。不久前,泰國當局曾在華欣舉辦一次拯救野生老虎的13國部長會議,聚焦於維護「大貓」免於滅絕,並使野虎數量倍增。積極行動贏得國際普遍讚譽,這種思維和行動也可用於野象,給憨良的象族營造更適宜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