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的年度選字

2010-02-18 10:59: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年度選字台灣選出的是「盼」,香港選出的是「起」,大陸選出的是「被」,屬於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則選出了「新」。在新春之際咀嚼這幾個字所呈現的文化差異和樣態,或許可以提煉出某些訊息。
 
先看日本的「新」,日本承受了超過十年的經濟低谷,誰能重振日本經濟,必要有新面孔,這也是長期執政的自民黨終於交出政權的重大原因。「新」的鳩山內閣在各方面的表現至少有些「新」意。除了收受政治獻金的問題外,鳩山由紀夫公開倡言應和美國平起平坐,且有「脫美入亞」的盤算。最具體的莫過於提出「東亞共同體」的構想,有意藉此重「新」面對國際社會。鳩山內閣此舉,立即引發美國不滿。新政權和新政策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處。但鳩山新內閣推出的刺激經濟計畫,日本主流媒體幾乎都不看好,被視為政壇外星人的鳩山有何更「新」之處?
 
再看香港亞洲周刊選出全球華人社會的年度漢字為「起」。這是一個很樂觀的字,既可代表太陽的升起,也可代表時勢的變化,直接呼應「中國崛起」的命題。在因應金融海嘯的過程裡,大中華經濟圈的復甦情況以大陸最具力道,舉世皆期待中國效應。香港亞洲周刊即指出:從索馬利亞打擊海盜到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環保減排,都展現中國在全球必須負「起」責任。「起」字的另一效應是兩岸三地的房價大「起」的狂潮。民眾對房價攀高的不滿和噓聲四「起」。
 
台灣則是「盼」字領先。所以然者,蓋因「盼」字代表著期待和希望,而這正是台灣去年遭受水患和土石流襲擊帶來慘重的損失,馬英九政府在救災過程中遭民眾質疑究竟有無救災能力和同情心,從而引發普遍的民怨。「盼」意味著台灣民眾期盼脫離氣候變遷之苦,也期待能儘早脫離金融風暴的陰影。在台灣藍綠陣營分明,所以此一「盼」也是分裂的,而且各有不同期待。
 
例如台灣五都選舉,藍綠即各有盤算。和大陸該不該簽ECFA,藍綠也各有不同「盼」望,但是「盼」望能簽下ECFA的馬英九似乎愈來愈退縮,甚至講出不必有時間表,這就不容易有「盼」頭了。藍營選民開春的最大期待應該是「盼」望馬英九有「盼」頭。
 
大陸很傳神地選出「被」字。大陸媒體指稱,從「被」自殺、「被」就業、「被」增長到「被」全勤,在不知不覺間,凡有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者愈來愈敏感到,有許多可以由自己作決定的,都被有關部門給先決定了,許多現象的解釋也被扭曲了。例如「被」自殺、和「被」就業,前者事關人命,後者事關數據真假,都和公權力是否濫權和誇大不實有直接關聯。所以選出「被」也代表了權利意識的覺醒和對公權力的質疑。中南海的領導人或許有另類想法,就是前些人「被」妖魔化了,這幾年又「被」崛起了,還「被」G2了。
 
在「新」、「起」、「盼」、「被」四字當中,前兩者較有積極性,有「新」即可除舊,有「起」必然提升。後兩字則相對消極,「盼」字寓示等待,「被」字寓示承受,都缺乏主觀能動性。
 
日本姑且不論,單就兩岸三地比較,香港的「起」概括性很強,可以看到正負兩面的作用。「盼」字和「被」字都呈現單向的靜態作用,前者等著時間和天使的到來,後者回顧過去的承受,傳達出的訊息是盼望不要再有強加其身的承受了。兩岸三地的發展勢頭未必和這三個字有必然關聯,但確可提供不少內在訊息。
 
关键词:三地年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