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無意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抗

2010-02-23 10:35:5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巴馬的首次國情咨文演說,宛如是他在執政一年後提出的新施政目標,焦點是在國內,或者說內政,但達成的途徑卻在國外,很大程度上繫於同中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不錯,歐巴馬面臨執政一年後的民意直跌,麻州參議員補選被共和黨政治新星布朗「攻城掠地」,健保改革陰霾重重,下半年國會中期選舉前景不妙,所有的事情,都與國內的政治以及政黨競爭有關,但歐巴馬清楚知道,各方的壓力其實歸納到底,還是一個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歸納到底,又是一個就業問題。對美國人來說,工作位置還是第一位的,有了工作,才有美國式的消費,才有住房,才有旅遊,才有美國人的自信,雖說美國經濟已經走出金融海嘯的低谷,但失業率維持在兩位數,對執政基礎就是美國勞工階層的民主黨以及歐巴馬來說,怎麼能不面臨壓力呢?在歐巴馬的演說中,他第二次新政,也就是2010年的施政核心就是提升就業率,第二個是關係到未來就業的新能源產業,隨後就是醫療改革,之後才是平衡財政赤字等等,至於在一年多前幫他贏得大選的戰爭議題,讓位到相當後面。
 
歐巴馬沒有魔力棒,不能變戲法,單靠美國國內的經濟刺激政策,難以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從中國那裏打主意,因為中國有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有最大的市場,這就決定了:歐巴馬的2010年政權優勢保衛戰能否取勝,決定在與中國的關係。這也是為何中國內部,已經著手準備與美國的一場「激烈」經貿大戰。
 
2010年中美關係將受嚴峻的考驗,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我們必須弄清,這個階段性的「中美決戰」,是全方位的決戰,還是局限在經貿領域的決戰,這個決戰是歐巴馬主導的新美國全球戰略、與中國崛起的全面衝突提前爆發;還是歐巴馬為了給自己政治解困,而做出的臨時性調整。對華政策的對話合作基礎沒變,與中國攜手解決世界事務的基本立場也沒有變?說到底,中國的全球戰略,甚至包括對台戰略的基礎,都是建構在對美政策的基礎之上,對美國的政策判斷,不容有誤判和差錯。
 
如果把歐巴馬的國情咨文演說,當成是他的「戰略宣言」,那麼,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歐巴馬幾次提到中國,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且是與美國爭奪世界老大的對手,是勿容置疑的。但是,歐巴馬並沒有把中國視為是冷戰時期俄羅斯對於美國這樣的「死對頭」,而更多的是強調美國不能落後,不能拱手把世界第一的位置,讓給別人,激勵美國人奮發圖強,推動改革。由此可見,歐巴馬並非要發動一場像當年李根總統那樣拖垮蘇聯的戰略競爭,而是要解決的「就業問題」。這個判斷的重要旁證就是,在中國發起野心勃勃的外太空「攻堅」,射星和攔截導彈,甚至逐步落實登月之際,歐巴馬竟然要將布希時代啟動的重返月球計畫,束之高閣,美國共和、民主兩黨議員對此都出聲反對。不過由此可見,歐巴馬並無計畫與北京全面對抗。如果這個判斷沒錯,那麼就可以循著這個方向,解讀歐巴馬最近挑起美中爭端的目的,無非就是給中國施加壓力,在經貿問題、人民幣幣值問題上讓步,由此加快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加快美國產品出口步伐,有利於就業問題的早日解決。
 
美國商業部長駱家輝就一語道破天機,他在歐巴馬國情咨文演說後籌備訪華事宜,稱美國對亞洲出口增加1%,就可以給美國人增加十萬個工作職位。同樣,對台軍售也是某種形式的美國出口亞洲,既拿回數以十億計的美元,又可以增加美國的就業,至於收穫的地緣政經軍的戰略利益,那已經是副產品了。
 
由上所述,北京需要從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認真對付歐巴馬對華政策的變化,但不必擔心重回冷戰時代。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