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鏡子:從債權人到欠債者

2010-02-26 10:50:2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最近歐盟以內的五國,包括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欠下巨債,無從應付,亦很難償還,於是向歐盟求救,可能觸發另一場的債務危機,這五個國家的頭五個英文字母,恰巧串成一個PIIGS,有人戲稱豬,甚至病豬。但以全球而言,欠債最多,負擔最重的應當是美國,不過美國經濟體積太大,等如大象,可以支持下去,不過倒下的機會亦未必增加。
 
不過,最近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桑默斯(L.H.Summers)卻發出警告:「全球欠債最多的欠債者,究竟還能維持它的霸主地位有多久?」言下之意,是否指中國的崛起,因而挑戰美國霸主的地位。
 
霸主的定義有二,其一是超級的經濟,其二是超強的軍力,需要隨時在全球不同地方進行軍事干預,好像在中亞的阿富汗,中東的伊拉克,但想建立靈活調動的戰鬥群體,比常規的武裝部隊,經費大好多倍,因此會影響經濟,影響的極度,是欠下巨債。
 
在戰後,英國本來想保持小霸主的地位,但為了不想欠債,從而影響英國人的生活,當時的首相邱吉爾便忍痛決定撤出新加坡及中東地區的軍事據點,放棄帝國光榮,只維持有限度的應變部隊,去配合美國的軍事行動。如是英國便保住福克蘭,在福克蘭維持小量駐軍,去保存南大西洋到南太平洋的安全通道。因此亦觸發了最近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領土糾紛,但這種代價,到底是有限的。
 
不若美國,永遠要作無限的承擔。50年代的韓戰,是美國承繼英國,作為全球的霸主,其時美國正在冒起,韓戰並不一定是消耗,而是一種消費,有助刺激經濟,60年代的越戰,反而是刺激的過度,甚至刺激帝國的美夢,冷戰時期的美蘇對壘,根本就等如兩大帝國之爭,結果美國仍能保住地球的大半邊,但代價實在太大了。為了帝國的光榮,美國加建許多軍事據點,是日不滅的軍事據點,結果美國需要發債,亦等於欠債,連金本位的制度亦被迫放棄了,最後黃金流失,美元貶值。
 
到了70年代,美國為了要減少軍費,減低赤字,於是便和蘇聯進行外交談判、裁軍協議,美國開始轉攻為守,因為美國並不像50年代,聲稱全球最大的債權人,到了70以至80年代,美國已開始變成有限的欠債者,因為美國到底家底豐厚,可賣的家當仍很多。到了90年代,蘇聯解體,但美國仍想當其霸主,軍費開支不減反增,第一次伊拉克戰爭,又確定了美國霸主的地位。
 
柯林頓當政的8年,是美國繁榮的8年,在後期,美國的財政開支開始恢復平衡,只可惜布希上台以後,到處開戰,軍費開支大增,從而影響經濟,為了要粉飾昇平,製造繁榮假象,於是大印鈔票,到經濟過熱,危機來臨,再狂印鈔票,以赤字來挽救經濟,欠下的外債,竟然高達天文數字,成為全球最大的欠債者,那麼全球數一數二的債權人是誰?是中國。
 
猶記80年代,美國還向中國放債,如今竟然對中國欠債。因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北京時,是以最低調的姿態出現,而外交政策亦重新定位為「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變得保守與負面。最近接見達賴喇嘛時,變得更為閃縮與負性,也許,這就是欠債者的本分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