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和維護自然生態要平衡

2010-02-27 11:37:4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尼當局日前宣布快速發展農業計畫後,環保人士為保護印尼森林和野生生物物種生存,接著走上街頭。先後兩宗事件究竟是否有直接關聯,外界還不得而知。但從性質上推敲,卻是發展經濟與維護環境平衡的爭議。

若干年來,這類對立的出現不斷,今後為因應客觀環境需要,可能還將有更高頻率發生。事實上,經濟與環境,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相同,為發展經濟而過度開發,固屬不智;若只顧環境和生物物種的生存,也不符進化常軌。因此各方有識之士,允宜適時展開協調,整合區域力量,使經濟與環保得以共存共榮。切莫因觀念未得充分溝通而致兩敗俱傷,抵銷開發的力量。
 
東南亞地區對於發展經濟與維護環境問題,無疑比其他任何地區要特別加以重視,印尼所發生的爭議,也曾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內出現,只是表達的方式、程度可能略有不同而已。東南亞國家受到戰爭和其他因素影響,一直難以有計畫、有步驟發展經濟。

只能在開發中國家稱謂下,眼看著外面的世界繁榮昌盛,本身卻無計可施。縱使能夠在有限規模下,遂行改變環境,增加各地居民的生活要求,爭取得到起碼生計。但也因為條件缺乏、知識不足,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而無功,其無可奈何的感覺和對改善水準的殷切期待,不難理解。
 
近年來,客觀環境發生變化,外界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規模雖不大,卻有了具體表現;同時對各地原物料或半成品的需求,也趨於非常迫切。於是,南洋國家的經濟發展得到了推力,成長的指標提升,經濟地位水漲船高。

即使金融海嘯來臨,所受打擊也相對較小,一旦復甦苗頭出現,就是快速成長的機會。目前的環境,正當於東南亞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有利階段,全力協助各地方居民選擇適當產業,積極展開活動,乃是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願望與目標。
 
但是,推展經濟,尤其在振興農業的項目,就得開墾土地,砍伐森林,開拓草原,把地貌做完全改變。就可以適合當地居民種稻、玉米、甘蔗、咖啡、棕櫚,也可養蝦、飼豬、牧牛羊。時下外界迫切需要的農產品,正是南洋各地居民能夠操作的項目,所需技術、條件、知識不必高,有的甚至有傳統經驗。有了土地就有生計,就能為國家的經濟做出貢獻。

然而,地方居民沒有計畫、只求自身便利開拓出來的土地,許多是野生生物的棲息環境。世世代代、千百種野生生物,在「物競天擇」的自然律下建立起食物鏈和生存秩序。到人類來毀掉樹林草原灌木,使生物喪失了棲息地,無論是大象、老虎、珍禽、奇花、以至微生物,都失去了生存的所在。有的做過反撲掙扎,使人獸相互殘殺的悲劇不時出現;有的無聲無息消失了,沒有經過規劃而發展經濟,付出的代價可真不小。保育人士挺身為野生生物請命,是該欽敬、也應特別重視的。
 
從宇宙洪荒到繁華世界,漫長的歷程中當然是無數衝撞、流血、滅絕的故事,終而暫時奠下「適者生存」的基礎。包括人類在內,生物如果能夠和諧共生,地球雖然只有一個,但是還是能夠世世代代永遠生存下去的。人是所謂的萬物之靈,這件事還是應該由人來帶領去做。發展經濟是改善生存條件的基礎,有非做不可的理由;但是在啟動之前,一定要先把環境照顧好,如果環境不容生物存活,經濟也就失去任何意義,所以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要平衡。
 
這件事又是另一件知易行難的大事,棕櫚樹一度無法維持,但現在1公噸已上看950美元。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相關農民自然高興在心頭,印尼推廣種植自然不錯。不過先決條件是在開墾土地前,要安置好野生物,讓牠們有棲息地,否則免談,才不壞事。
 
关键词:自然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