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台灣會館的紅樹林精神
2010-03-02 10:05:2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台灣會館於今年1月23日舉辦第40屆與第41屆主席及監事長交接典禮,主席職位由黃信雄移交給馬勝德、監事長則由馬勝德移交給王文山,完成世代交替的神聖任務。馬勝德先生來泰40餘年,當年是以一位飛機修護工程師的台勞身分來泰工作,之後留下在泰國創業,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電器業企業家,也是台商眾菁英代表之一。
他以「暹羅灣邊的紅樹林」比喻台灣會館,象徵台灣會館及台灣人的精神。因為紅樹是熱帶樹種,生長在河海交會處成林,是一種叢生又繁茂的植物,代表台灣人的合作、團結及發展精神,馬勝德主席也以此作為對旅泰台灣人的期許及勉勵。
台灣人來泰的時機有兩個高峰期,一是1960年代,那時多數是以技術人員身分受聘來泰。二是1980年代,正值台灣企業轉型期,泰國政府推動獎勵投資政策,吸引大批台灣勞力密集企業轉移到泰國。近十餘年又有科技工業來泰國投資。到目前旅居的台灣鄉親人數約有十餘萬人,累積投資金額達130億美元,為泰國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
台灣人與泰國的關係,要回朔到公元1882年前後,當年的先賢來泰經商是以推廣台灣茶葉、回輸泰國土產為主,同時傳授泰人釀酒及捕魚技術。到了1935年,來泰人數眾多便成立「台灣公會」,這便是台灣會館的前身,旋踵於1946年成立「台灣同鄉會」,由紀澤來出任首屆主席,並在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更名為「泰國台灣會館」,一直沿用迄今。
歷屆主席從紀澤來、辜丞崇、陳大欉、葉金鍊、陳集義、林炳煌、葉福森、張長春、余聲清、連光明、張聚麟、陳水龍、林炯烈、黃盛涌、黃信雄,到現任的馬勝德,期間各屆主席均有所建樹。值得一提的是,林炳煌擔任主席任內成立台友股份有限公司,籌劃募款自購館址,至葉福森主席任內購置碧武里路的四間排屋。
隨後張聚麟出任主席,凝聚台灣鄉親們出錢出力,又有林炳煌、林施紅霞伉儷捐地3萊,加上原購土地共計9萊,建築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台灣會館。而在余聲清任內募款創立了中華國際學校、張長春捐獻5000萬銖成立春鳳慈善基金會,凡此種種,都展現台灣鄉親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及無私的奉獻。
泰國台灣會館是旅居泰國台灣人的精神堡壘,有富麗堂皇能容納百席的大禮堂,還有具備文化氣息的陳列展示室、會議室等。旅居泰國的台灣鄉親以「台灣精神」在泰國打拚多年,到今天可說都有了美好的成果,而在自己的事業有成就之後,對於泰國社會公益的奉獻也不落人後。
舉凡社會的貧困救助、教育贊助、天災捐助、慈善工作等,都成為台灣會館及鄉親們的例行工作,受到泰國各界的肯定。此外,台灣的「志工」精神也在泰國發揚光大,一支協助觀光警察局的龐大隊伍,定期在國際機場及觀光景點,協助語言不通的旅客,解決各項疑難問題;而台灣的各大佛教團體,在泰國均有分支機構服務社會。台灣鄉親從傳統的「刻苦、耐勞」精神,已經延伸到現代的「合作、創新」精神,建立了台灣鄉親的「新台灣精神」,這也就是馬勝德主席提出的「暹羅灣邊的紅樹林」精神。
他以「暹羅灣邊的紅樹林」比喻台灣會館,象徵台灣會館及台灣人的精神。因為紅樹是熱帶樹種,生長在河海交會處成林,是一種叢生又繁茂的植物,代表台灣人的合作、團結及發展精神,馬勝德主席也以此作為對旅泰台灣人的期許及勉勵。
台灣人來泰的時機有兩個高峰期,一是1960年代,那時多數是以技術人員身分受聘來泰。二是1980年代,正值台灣企業轉型期,泰國政府推動獎勵投資政策,吸引大批台灣勞力密集企業轉移到泰國。近十餘年又有科技工業來泰國投資。到目前旅居的台灣鄉親人數約有十餘萬人,累積投資金額達130億美元,為泰國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
台灣人與泰國的關係,要回朔到公元1882年前後,當年的先賢來泰經商是以推廣台灣茶葉、回輸泰國土產為主,同時傳授泰人釀酒及捕魚技術。到了1935年,來泰人數眾多便成立「台灣公會」,這便是台灣會館的前身,旋踵於1946年成立「台灣同鄉會」,由紀澤來出任首屆主席,並在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更名為「泰國台灣會館」,一直沿用迄今。
歷屆主席從紀澤來、辜丞崇、陳大欉、葉金鍊、陳集義、林炳煌、葉福森、張長春、余聲清、連光明、張聚麟、陳水龍、林炯烈、黃盛涌、黃信雄,到現任的馬勝德,期間各屆主席均有所建樹。值得一提的是,林炳煌擔任主席任內成立台友股份有限公司,籌劃募款自購館址,至葉福森主席任內購置碧武里路的四間排屋。
隨後張聚麟出任主席,凝聚台灣鄉親們出錢出力,又有林炳煌、林施紅霞伉儷捐地3萊,加上原購土地共計9萊,建築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台灣會館。而在余聲清任內募款創立了中華國際學校、張長春捐獻5000萬銖成立春鳳慈善基金會,凡此種種,都展現台灣鄉親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及無私的奉獻。
泰國台灣會館是旅居泰國台灣人的精神堡壘,有富麗堂皇能容納百席的大禮堂,還有具備文化氣息的陳列展示室、會議室等。旅居泰國的台灣鄉親以「台灣精神」在泰國打拚多年,到今天可說都有了美好的成果,而在自己的事業有成就之後,對於泰國社會公益的奉獻也不落人後。
舉凡社會的貧困救助、教育贊助、天災捐助、慈善工作等,都成為台灣會館及鄉親們的例行工作,受到泰國各界的肯定。此外,台灣的「志工」精神也在泰國發揚光大,一支協助觀光警察局的龐大隊伍,定期在國際機場及觀光景點,協助語言不通的旅客,解決各項疑難問題;而台灣的各大佛教團體,在泰國均有分支機構服務社會。台灣鄉親從傳統的「刻苦、耐勞」精神,已經延伸到現代的「合作、創新」精神,建立了台灣鄉親的「新台灣精神」,這也就是馬勝德主席提出的「暹羅灣邊的紅樹林」精神。
关键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