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總統迭提改善教育議題的啟示
2010-03-11 10:59:5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在由「美國佳兆聯盟」主辦的一次座談會上,提出將以9億美元聯邦預算,促使各州和學區表現不好的學校進行改善,同時又籌謀使有意升學和就業的學生完成更好的準備。邇來歐巴馬迭以改進美國教育為議題,並編列費用,針對缺失展開行動,態度之積極,令人印象深刻。美國是當今的強國,各方面的建設都有了基礎,一旦發現問題,就立即推出對策。
這種作為,對國內是一種督導,於國際卻是一種啟迪。當此競爭劇烈的時代,「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強大如美國,尚且要矯正缺失。從開發中國家為起點的東盟,近年矢志要朝「歐盟化」的目標邁進。但若檢討諸成員國基本設施,似尚乏善可陳,尤其對人力資源的充實、品質的提升,都待全力推展。美國改善教育的議題,是很好的刺激,有為者何不見賢思齊,各將本國教育做一番合於現代要求的規劃和調整。
從歐巴馬的公開說明中,外界大致能夠了解,美國的基礎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普遍發生了問題。不久前歐巴馬訪問亞洲回去,就提出制式學校的算術和理工科目,程度和教學方式落於亞洲國家之後。於是撥出3億6000萬美元,做培養新師資和研究提升學生算術理工科水準的經費。這次提撥9億美金,則聚焦於將適齡學生找回學校,莫讓不喜歡制式教育的青少年閒白了少年頭 ,形成為美國社會和進步的負荷。
照白宮的背景說明,美國每年約有120萬名適齡學生不上學,只有約70%的青少年能從一年級到畢業,完成學業,約有2000所中學出現半數空額。單看官方數字,已足令人不安,在這般條件下要培育較高品質的人力資源,必然有一定難處。歐巴馬聚焦於改善學校教育,除了要偏離了軌道的制式教育重回常軌,也告訴世人,再受讚譽的制度,督導鬆馳,終必日久頑生。
對於朝歐盟化目標前進的東盟國家,我們要提醒的是,教育是國家興衰隆替的最重要條件,教育沒有辦好,國家再努力,也難達到強盛的目標。教育有成,促使國家成為一流強國,若不懂得持盈保泰,則若逆水行舟,迅告滑落。
東盟完成了區域經濟整合,且信誓旦旦,要做亞洲的歐盟,那麼辦好教育是達成目標的優先選擇。外界很難相信,以輸出低階勞力,用淚汗換成外匯寄回本國,能夠拚出一個一流強國,並集合而為舉足輕重的區域集團。所以,東盟成員的領導階層,一定要從當下現成的例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才有「歐盟化」的機會。歐盟「前段班」15國,沒有一國的教育是低水準的,就據以為迎頭趕上的起點吧。
再說,「東盟單一經濟體」、「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集團,已在2010年1月1日起實施「零關稅」。也就是說,東盟前段班6國,無論在南洋範圍內、或在東盟10十1自貿區內,貨物貿易都不必受關稅壁壘阻隔。且在實施一個月後,統計資料顯示,各國對外貿易多呈激增現象,開放市場得到了好的開始,往後的形勢更一片大好。東盟的表現,是知識經濟得到發揮的具體事例,曾備受各方矚目。不過有心人也提示,要永續經營的考驗才告開始,不慎於始就落敗。
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院長、拿督葉安侃,面對東亞經濟整合的情勢,曾向東盟國家提出今後將經歷的挑戰。包括教育、工作機會、環境、能源、經濟成長、基礎設施、整合、創新、貧富不均、投資等。這十個項目,都具一定難度,但沒有良好的教育,則舉步維艱,所以將教育置諸挑戰項目第一位。
從歐巴馬以至葉安侃,都重視教育的地位,但教育成本高、 成果不容易見得到,往往為近視的政壇人士在有意無意間忽略掉,以致國家社會乃至區域都受到影響,希望今後能有所改善。
這種作為,對國內是一種督導,於國際卻是一種啟迪。當此競爭劇烈的時代,「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強大如美國,尚且要矯正缺失。從開發中國家為起點的東盟,近年矢志要朝「歐盟化」的目標邁進。但若檢討諸成員國基本設施,似尚乏善可陳,尤其對人力資源的充實、品質的提升,都待全力推展。美國改善教育的議題,是很好的刺激,有為者何不見賢思齊,各將本國教育做一番合於現代要求的規劃和調整。
從歐巴馬的公開說明中,外界大致能夠了解,美國的基礎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普遍發生了問題。不久前歐巴馬訪問亞洲回去,就提出制式學校的算術和理工科目,程度和教學方式落於亞洲國家之後。於是撥出3億6000萬美元,做培養新師資和研究提升學生算術理工科水準的經費。這次提撥9億美金,則聚焦於將適齡學生找回學校,莫讓不喜歡制式教育的青少年閒白了少年頭 ,形成為美國社會和進步的負荷。
照白宮的背景說明,美國每年約有120萬名適齡學生不上學,只有約70%的青少年能從一年級到畢業,完成學業,約有2000所中學出現半數空額。單看官方數字,已足令人不安,在這般條件下要培育較高品質的人力資源,必然有一定難處。歐巴馬聚焦於改善學校教育,除了要偏離了軌道的制式教育重回常軌,也告訴世人,再受讚譽的制度,督導鬆馳,終必日久頑生。
對於朝歐盟化目標前進的東盟國家,我們要提醒的是,教育是國家興衰隆替的最重要條件,教育沒有辦好,國家再努力,也難達到強盛的目標。教育有成,促使國家成為一流強國,若不懂得持盈保泰,則若逆水行舟,迅告滑落。
東盟完成了區域經濟整合,且信誓旦旦,要做亞洲的歐盟,那麼辦好教育是達成目標的優先選擇。外界很難相信,以輸出低階勞力,用淚汗換成外匯寄回本國,能夠拚出一個一流強國,並集合而為舉足輕重的區域集團。所以,東盟成員的領導階層,一定要從當下現成的例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才有「歐盟化」的機會。歐盟「前段班」15國,沒有一國的教育是低水準的,就據以為迎頭趕上的起點吧。
再說,「東盟單一經濟體」、「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集團,已在2010年1月1日起實施「零關稅」。也就是說,東盟前段班6國,無論在南洋範圍內、或在東盟10十1自貿區內,貨物貿易都不必受關稅壁壘阻隔。且在實施一個月後,統計資料顯示,各國對外貿易多呈激增現象,開放市場得到了好的開始,往後的形勢更一片大好。東盟的表現,是知識經濟得到發揮的具體事例,曾備受各方矚目。不過有心人也提示,要永續經營的考驗才告開始,不慎於始就落敗。
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院長、拿督葉安侃,面對東亞經濟整合的情勢,曾向東盟國家提出今後將經歷的挑戰。包括教育、工作機會、環境、能源、經濟成長、基礎設施、整合、創新、貧富不均、投資等。這十個項目,都具一定難度,但沒有良好的教育,則舉步維艱,所以將教育置諸挑戰項目第一位。
從歐巴馬以至葉安侃,都重視教育的地位,但教育成本高、 成果不容易見得到,往往為近視的政壇人士在有意無意間忽略掉,以致國家社會乃至區域都受到影響,希望今後能有所改善。
关键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