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會「花絮」點燃新聞自由導火線
2010-03-18 11:27:0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兩會已經曲終人散,餘音繞梁的無非是兩件事,一個是熱炒溫家寶總理記者會的引經據典,一個是媒體繼續追打湖北省長李鴻忠的「搶錄音筆」事件。這兩件事情,應該說是兩會的「花絮」新聞,而非主題,但是,因為這次兩會主題不鮮明,「花絮」就反客為主,成為了主題,不過細細究之,「花絮」中也正是隱含了中國未來幾年的主題,媒體關注就自有其道理了。
回顧兩會,溫總的政府報告當然是「重中之重」,也得到代表最多的贊成票。但是,報告中沒有銳意創新的調調,而是為人民所關心的事情開出一以貫之的「溫情藥方」,難怪有民眾發牢騷,溫家寶政府兩任期間,房價漲漲漲,措施說了一大堆,就是難以奏效,這次兩會熱議物業稅,又是一個「花拳繡腿」,而堅持人民幣不升值,恐怕也是「說到做不到」。
其實,溫總有溫總的難處,每次兩會會見記者,溫總都要表態為民鞠躬盡瘁,有人說是做秀,但我們不懷疑這是溫家寶的肺腑之言。當今中國,利益集團錯綜複雜,地方勢力盤根錯節,中央權力機構又是「九頭馬車」,雖然有「胡溫體制」的撐腰,但溫家寶到底能管多少,能做多少?反貪污,遏房價,濟貧窮,大都做一半,難以貫徹到底,竟其全功,不能說溫家寶四面楚歌,但他力有不逮是不爭的事情。說穿了,今天溫家寶面臨著中央內部的掣肘,地方勢力的「抗命」,民眾的不滿牢騷,民望早就低於前任朱鎔基,唯有靠「溫情脈脈」,才能在媒體和海外維持聲譽,樹立一種柔性的權威。
這次北京兩會沒有新作為,本來就在預料之中。因為18大權力交替即將來臨,溫家寶政府已經提前進入「留守期」,大動作必須讓給新班子做,餘下的兩年多時間,下功夫解決任內沒有做好的事情就不錯了。於是,在國際社會非常關注的對美對台關係上,政府報告都是「維持過去原則」,對美強調戰略高度的合作,避免「鬥則兩敗」,對台則強調兄弟之情,爭取用5000年的「和」克服50年的「分」。這種「維持現狀」,一方面起到了遏制「躁動盲動」的積極效果,但另一方面,對正在變化的國際形勢和兩岸關係,則起不到「開創新局」的主導作用,可謂利弊參半。
倒是湖北省長李鴻忠奪女記者錄音筆事件,預示著中國媒體與官僚較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說實話,中國新聞工作者在最近這段時期憋得慌,中宣部一方面要因應新的形勢發展大媒體,一方面又因為國內群發事件頻繁,反貪進入高峰期而頻頻下令「封口」,導致媒體左右為難,專業「尊嚴」一再受到打擊。因此,當溫家寶宣示要讓媒體輿論監督政府之際,湖北省長李鴻忠卻肆意搶奪女記者錄音筆,媒體當然抓住這個「典型案例」不放,與網民互相配合,發起一波接著一波的「攻勢」,要求李鴻忠道歉。
對此,北京中央應該看到,媒體不是「興風作浪」,製造事端,而是在中國新的發展大勢下,中國真的需要「新聞自由」,這個問題不但關係到國內改革的健康發展,也是中國真正成為世界領袖的必要前提。中國新聞工作者要求的不是一個省長的「道歉下台」,而是要求媒體的專業尊嚴得到尊重,媒體的定位不應是某些領導人的喉舌,而應該是「人民的喉舌」,因為執政的共產黨也必須代表人民的利益。這次兩會的一個「題外話」、一個「小插曲」,卻點出了中國未來幾年或幾十年發展的一個「大方向」,這真的有點戲劇性,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朝野各方應該重視。
回顧兩會,溫總的政府報告當然是「重中之重」,也得到代表最多的贊成票。但是,報告中沒有銳意創新的調調,而是為人民所關心的事情開出一以貫之的「溫情藥方」,難怪有民眾發牢騷,溫家寶政府兩任期間,房價漲漲漲,措施說了一大堆,就是難以奏效,這次兩會熱議物業稅,又是一個「花拳繡腿」,而堅持人民幣不升值,恐怕也是「說到做不到」。
其實,溫總有溫總的難處,每次兩會會見記者,溫總都要表態為民鞠躬盡瘁,有人說是做秀,但我們不懷疑這是溫家寶的肺腑之言。當今中國,利益集團錯綜複雜,地方勢力盤根錯節,中央權力機構又是「九頭馬車」,雖然有「胡溫體制」的撐腰,但溫家寶到底能管多少,能做多少?反貪污,遏房價,濟貧窮,大都做一半,難以貫徹到底,竟其全功,不能說溫家寶四面楚歌,但他力有不逮是不爭的事情。說穿了,今天溫家寶面臨著中央內部的掣肘,地方勢力的「抗命」,民眾的不滿牢騷,民望早就低於前任朱鎔基,唯有靠「溫情脈脈」,才能在媒體和海外維持聲譽,樹立一種柔性的權威。
這次北京兩會沒有新作為,本來就在預料之中。因為18大權力交替即將來臨,溫家寶政府已經提前進入「留守期」,大動作必須讓給新班子做,餘下的兩年多時間,下功夫解決任內沒有做好的事情就不錯了。於是,在國際社會非常關注的對美對台關係上,政府報告都是「維持過去原則」,對美強調戰略高度的合作,避免「鬥則兩敗」,對台則強調兄弟之情,爭取用5000年的「和」克服50年的「分」。這種「維持現狀」,一方面起到了遏制「躁動盲動」的積極效果,但另一方面,對正在變化的國際形勢和兩岸關係,則起不到「開創新局」的主導作用,可謂利弊參半。
倒是湖北省長李鴻忠奪女記者錄音筆事件,預示著中國媒體與官僚較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說實話,中國新聞工作者在最近這段時期憋得慌,中宣部一方面要因應新的形勢發展大媒體,一方面又因為國內群發事件頻繁,反貪進入高峰期而頻頻下令「封口」,導致媒體左右為難,專業「尊嚴」一再受到打擊。因此,當溫家寶宣示要讓媒體輿論監督政府之際,湖北省長李鴻忠卻肆意搶奪女記者錄音筆,媒體當然抓住這個「典型案例」不放,與網民互相配合,發起一波接著一波的「攻勢」,要求李鴻忠道歉。
對此,北京中央應該看到,媒體不是「興風作浪」,製造事端,而是在中國新的發展大勢下,中國真的需要「新聞自由」,這個問題不但關係到國內改革的健康發展,也是中國真正成為世界領袖的必要前提。中國新聞工作者要求的不是一個省長的「道歉下台」,而是要求媒體的專業尊嚴得到尊重,媒體的定位不應是某些領導人的喉舌,而應該是「人民的喉舌」,因為執政的共產黨也必須代表人民的利益。這次兩會的一個「題外話」、一個「小插曲」,卻點出了中國未來幾年或幾十年發展的一個「大方向」,這真的有點戲劇性,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朝野各方應該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