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新篇章
2010-03-23 11:17:2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包括美國在內的8個太平洋沿岸國家,連日在澳洲墨爾本展開「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會商,已於19日低調落幕。這項倡議醞釀期間曾備受各方矚目,輿論並以為是美國歐巴馬政府爭取重新領導亞太區域的重要活動之一。主辦國澳洲高聲張揚,希望為期5天會議所達成的區域合作範圍,能比所有雙邊貿易協定更全面化;使TPP將成為促進此一區域經濟整合的21世紀偉大協定。只是集會啟動後,少見相關信息,加上美方正式宣布展延訪問印尼和墨爾本行程。終為TPP這次會議留給外界一個虎頭蛇尾的印象,只得期待6月間下次會議的風光表現了。
「泛太平洋夥伴協定」的稱號,原是紐西蘭、智利、新加坡、汶萊4國於2005年6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貿易部長會議時所宣布的一項經貿活動。英文全名是「Trans-Pacific Stral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為TPP」。當時4國只說明這項以逐步取消成員間的貿易產品關稅、消除貿易障礙為宗旨的談判已完成,於2006年起生效。但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雖然橫跨太平洋,範圍遼闊,經貿活動卻有限。所以外界印象不深,充其量只認為是由亞太經合組織所衍生的一項小規模區域經貿活動,睦誼性大於實質性。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功敗垂成後,多邊或雙邊自貿協定談判蔚然成風,一般認為TPP並無地位可言。
到了2009年11月上旬,亞太經合會新加坡年會登場,這次年會的氣氛和環境,和往年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一方面是亞太經合會成立屆滿20年,各類運作漸趨於成熟;另則是全球經濟逐步擺脫國際金融海嘯的苗頭顯現,經貿領域合縱連橫的機會來臨。所以各類接觸頻仍、活絡,論壇性的活動內容固比以往生動,實質的談判更是一場接一場。恰當此時,「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已然萬事俱備,只等2010年1月1日正式揭牌運作。這項話題,在亞太經合年會中激盪,反應強烈而多元,孕育成國際經濟重新整合、重新出發的契機。
東盟十1在國際經濟高度不安中,先行取得進展,使以往40年如一盤散沙般的東盟10國,既對區域經濟整合有了概念,在經貿實質方面的利益,尤其覺得找到了苗頭。這種感覺,東盟以外的亞太國家不會毫不在意,日本首相鳩山不次賣力推銷「東亞共同體」的願景。就是要東盟──中國、日本、韓國的自貿區架構,擴大為東盟──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而新加坡亞太經合年會中,「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舊調重彈,更不脛而走,議論紛紛。顯然,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在後金融海嘯時代,變成了攜手開創新經貿體系的當紅顯學。
這一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表現和說法,也使在執政運作中左支右絀的美國歐巴馬總統,受到相當影響。歐巴馬參與亞太經合年會做亞洲行時,已做了重回亞洲的宣示;對於區域經濟整合潮流,也有不甚明顯的回應,只說亞太自由貿易協定是一種「長程目標」。不過,亞洲國家經貿復甦欣欣向榮,構成了對美國和歐洲遭邊緣化的壓力,透過和亞太國家做區域經濟整合,已經勢在必行。於是一面做擴大出口亞洲的疾呼;一面安排參與亞太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便成了歐巴馬現階段的政策方向。
歐巴馬重回亞洲的路途,相當艱辛,他得概括承受前任布希政府對亞洲國家冷漠所遺留的不滿和負面情緒。又得堅持美國亞太政策「確保強權」的高姿態,所以經常遭遇到若干困難。以言區域經濟整合,布希推動的亞太自貿協定,擱置已歷年所,接觸也有窒礙,事實上也不便再接下來推動。而東盟所握有主動的區域整合活動,美國欲加入也困難重重,所以把加入亞太TPP做最後選項,還得靠澳洲撮合拉攏,處境似欠亮麗。
「泛太平洋夥伴協定」的稱號,原是紐西蘭、智利、新加坡、汶萊4國於2005年6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貿易部長會議時所宣布的一項經貿活動。英文全名是「Trans-Pacific Stral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為TPP」。當時4國只說明這項以逐步取消成員間的貿易產品關稅、消除貿易障礙為宗旨的談判已完成,於2006年起生效。但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雖然橫跨太平洋,範圍遼闊,經貿活動卻有限。所以外界印象不深,充其量只認為是由亞太經合組織所衍生的一項小規模區域經貿活動,睦誼性大於實質性。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功敗垂成後,多邊或雙邊自貿協定談判蔚然成風,一般認為TPP並無地位可言。
到了2009年11月上旬,亞太經合會新加坡年會登場,這次年會的氣氛和環境,和往年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一方面是亞太經合會成立屆滿20年,各類運作漸趨於成熟;另則是全球經濟逐步擺脫國際金融海嘯的苗頭顯現,經貿領域合縱連橫的機會來臨。所以各類接觸頻仍、活絡,論壇性的活動內容固比以往生動,實質的談判更是一場接一場。恰當此時,「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已然萬事俱備,只等2010年1月1日正式揭牌運作。這項話題,在亞太經合年會中激盪,反應強烈而多元,孕育成國際經濟重新整合、重新出發的契機。
東盟十1在國際經濟高度不安中,先行取得進展,使以往40年如一盤散沙般的東盟10國,既對區域經濟整合有了概念,在經貿實質方面的利益,尤其覺得找到了苗頭。這種感覺,東盟以外的亞太國家不會毫不在意,日本首相鳩山不次賣力推銷「東亞共同體」的願景。就是要東盟──中國、日本、韓國的自貿區架構,擴大為東盟──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而新加坡亞太經合年會中,「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舊調重彈,更不脛而走,議論紛紛。顯然,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在後金融海嘯時代,變成了攜手開創新經貿體系的當紅顯學。
這一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表現和說法,也使在執政運作中左支右絀的美國歐巴馬總統,受到相當影響。歐巴馬參與亞太經合年會做亞洲行時,已做了重回亞洲的宣示;對於區域經濟整合潮流,也有不甚明顯的回應,只說亞太自由貿易協定是一種「長程目標」。不過,亞洲國家經貿復甦欣欣向榮,構成了對美國和歐洲遭邊緣化的壓力,透過和亞太國家做區域經濟整合,已經勢在必行。於是一面做擴大出口亞洲的疾呼;一面安排參與亞太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便成了歐巴馬現階段的政策方向。
歐巴馬重回亞洲的路途,相當艱辛,他得概括承受前任布希政府對亞洲國家冷漠所遺留的不滿和負面情緒。又得堅持美國亞太政策「確保強權」的高姿態,所以經常遭遇到若干困難。以言區域經濟整合,布希推動的亞太自貿協定,擱置已歷年所,接觸也有窒礙,事實上也不便再接下來推動。而東盟所握有主動的區域整合活動,美國欲加入也困難重重,所以把加入亞太TPP做最後選項,還得靠澳洲撮合拉攏,處境似欠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