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政策隨形勢不斷改變

2010-04-06 11:31: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最近美國總統歐巴馬接見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引起北京強力的反彈,所發出的抗議,可說是最高規格的,包括由外交部副部長召見美國駐華大使,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聲明,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在網站中又指出,美方的行為相等於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亦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受,更嚴重損害中美關係;本來漸趨緊張的中美關係,又會不會更加複雜化呢?
 
對歐巴馬來說,接見達賴是道義的表演,證明美國仍然講求人權;對達賴而言,會見歐巴馬是政治的投機,企圖取得國際社會的支持。無視北京的抗議,其他西方國家的領袖依舊接見達賴,且暢所欲言;不過歐巴馬這次的接見達賴,顯然是有所顧忌:第一,見面的地點,只在私人性質的地圖室;第二,見面的一刻,並無傳媒在採訪;第三,見面以後,並無發表任何聲明,只讓達賴發表個人感想,達賴亦相應地相當識大體,只指出北京的西藏政策相當幼稚。
 
說句實話,是極其幼稚,美國的低調處理,與北京的高聲抗議,是很強烈的對比。若果北京可以學美國一樣,低調處理,絕不會引起國際的關注、美國人的反感,甚至引起美國人對達賴的同情;若然北京可以置之不理,歐巴馬與達賴的會面,至多可定性為美國總統和一位宗教領袖的會面。兩人的會面,只引來外交的風波,並不會帶來外交的風暴,更不會造成美國對華政策、甚至北京對美外交的重大改變。改變是有,只是走入現勢,跟隨現實。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美國對著北京,是試探性的利益關係,對華投資,只為金錢,沒有惡意,但未有好感,建交只是大勢所趨;對台灣則仍存道義的責任,載於備忘錄中。到了「64」事件爆發,基於道義,美國以消極的不合作態度對付北京,形成「差異性的對立關係」,兩國關係陷入谷底。
 
不久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功,美國需要分享成果,於是便有1999年柯林頓的訪華,將兩國外交定位為「戰略性夥伴關係」;2000年布希繼任,不滿對華政策過於軟弱,又視中國為競爭對手;自「911」事件爆發,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中需要北京的合作,如是對華外交又再次軟化,將之定性為「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到了歐巴馬上台,國際形勢以至美國經濟,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此以前,中國只是其中一個發展中國家,政治上有求於美國,經濟上更依賴美國。因此美國的對華外交,是由美國主導的;但自2007年開始,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今年亦可能成為第二大,2007年9月,中國已成為美國債權最大投資者,去年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因此,歐巴馬的美國對華外交,須重新定價,變為「共對性的夥伴關係」。
 
這無疑承認了中國崛起的現實,兩國除了維護彼此的利益以外,還需對付未來共同的挑戰,因此地位平等,還以科技合作為餌,企圖將中國納入今天的國際秩序。以往的關係,是有很大的權宜性,今天的政策,竟然是有很強的開放性。
 
道理很簡單,現實是美國已由債權人變成債務人,現勢是美國已由霸主可能變為共主,因此外交要和利益掛鉤,亦和道義脫鉤;美國繼續對台軍售,並非出於道義,而是利益上需要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关键词:政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