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歐峰會是重樹「韜光養晦」戰略
2010-04-14 13:35:4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出席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核峰會,其間預定有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面和商談。加上這次今年兩人之首會,在年內胡歐兩人至少有三次會晤。這三次會面,要講的話不少,要辦的事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北京希望據之弭平兩大爭議。
到底有哪兩大爭議,要而言之,一是中國國內、中共黨內有關「韜光養晦」的爭議;一是中國與美國,由經濟問題的激鬥,燃燒至核心利益的爭議。這兩大爭議,相互關連,既影響著中美關係和國際戰略格局,又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的維穩。
有關「韜光養晦」爭議,其實已不止爭了一年。所謂「韜光養晦」,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蘇波東」衝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中國發生六四事件引致國際制裁的特殊局面下,鄧小平提出來的。鄧先提「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再講三個「永遠」,即「 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最後總結為「四句話16個字」,即「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作為「鄧理論」核心內容之一,這既被定為國策,又被樹為對外長期戰略。
但近年間,對「韜光養晦」發生爭議,中國國內部甚至中共內部,都有人認為不必再提「韜光養晦」,因為中國經濟崛起,政治強大,有可能也有必要以大國姿態現身,甚至不能再抱「老二」心態,該硬的要硬起來。與之同時,國際上也出現聲音,指中國不再「韜光養晦」,反在諸多事務上表現強硬,甚至出言行事霸道,與多方形成對立。
中國內部出現不同過往的聲音,外界形成對中國不一樣的看法,引致了一些特別的事件發生,3月人大會議上,中國外交部長記者會,出現那罕見的冷場,還算小事,溫家寶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不僅被指對外傲慢,甚至連美國總統也輕慢以對,由之成為另一場爭議,即中美關係緊張的新引線。
中美關係的緊張,是在歐巴馬訪華、雙方聲稱在照顧對方核心利益的一致後,風雲突變,所以來得有些蹊蹺。而接下來的對台售武事件、毆巴馬會見達賴、人權問題、谷歌撤出中國事件、貿易摩擦、人民幣匯率操控等,可以說中美間有爭議的話題,全線點火。
在中共黨內左派意識形態回潮抬頭、在中國國內鷹派反制裁美國之呼聲強硬下,中國領導層的決斷,令外界大跌眼鏡,沒有一如眾料般,在各類衝突中強硬回應,而是試圖緩和各方關係。除溫家寶在人大記者會上公開澄清哥本哈根的「誤解」外,中國一直有專門小組,在北京和華盛頓兩地保持緊密聯繫,磋商胡錦濤與歐巴馬的會面,一直沒有停過。
中國領導層這方面的表現,一方面當然可以理解領導層再度保持清醒,不為國勢之崛起,放棄「韜光養晦」戰略。為何會有此種認識,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外面看的是熱鬧,甚至有中國「盛世」之說,實則中國大而不強,問題重重,甚至百孔千瘡,需要外部穩定以求得內部發展。二是中國內部政治運作,又到權力交替敏感時分,需要穩,需要依靠,如鄧小平這面旗幟;三是只有當家人,才知道有多少實力,可以拿來互換利益。
另一方面,中國這個時候與美國的關係,被認為還沒到平起平坐的時候,從軍方到政府養的智囊,都提出加大反制美國力度之議,但中國領導層顯然無意採納,一是因為中國領導人相信,觀念分歧和利益衝突,如果激化到雙邊關係的全面惡化,可能引發潛伏危機爆發,令中國發展停止甚至倒退。二是中國領導層還是相信,中美是利益綁到一起,「鬥而不破」的。
正是在這些爭議的背景下,胡錦濤同意赴美參加核峰會。這次赴美與歐巴馬會面,是跨出緩和緊張的第一步,也是「韜光養晦」戰略重樹的表現之一。接下來,6月間在加拿大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預定初冬胡錦濤訪問美國等,將有關係調整、格局重佈。
到底有哪兩大爭議,要而言之,一是中國國內、中共黨內有關「韜光養晦」的爭議;一是中國與美國,由經濟問題的激鬥,燃燒至核心利益的爭議。這兩大爭議,相互關連,既影響著中美關係和國際戰略格局,又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的維穩。
有關「韜光養晦」爭議,其實已不止爭了一年。所謂「韜光養晦」,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蘇波東」衝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中國發生六四事件引致國際制裁的特殊局面下,鄧小平提出來的。鄧先提「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再講三個「永遠」,即「 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最後總結為「四句話16個字」,即「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作為「鄧理論」核心內容之一,這既被定為國策,又被樹為對外長期戰略。
但近年間,對「韜光養晦」發生爭議,中國國內部甚至中共內部,都有人認為不必再提「韜光養晦」,因為中國經濟崛起,政治強大,有可能也有必要以大國姿態現身,甚至不能再抱「老二」心態,該硬的要硬起來。與之同時,國際上也出現聲音,指中國不再「韜光養晦」,反在諸多事務上表現強硬,甚至出言行事霸道,與多方形成對立。
中國內部出現不同過往的聲音,外界形成對中國不一樣的看法,引致了一些特別的事件發生,3月人大會議上,中國外交部長記者會,出現那罕見的冷場,還算小事,溫家寶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不僅被指對外傲慢,甚至連美國總統也輕慢以對,由之成為另一場爭議,即中美關係緊張的新引線。
中美關係的緊張,是在歐巴馬訪華、雙方聲稱在照顧對方核心利益的一致後,風雲突變,所以來得有些蹊蹺。而接下來的對台售武事件、毆巴馬會見達賴、人權問題、谷歌撤出中國事件、貿易摩擦、人民幣匯率操控等,可以說中美間有爭議的話題,全線點火。
在中共黨內左派意識形態回潮抬頭、在中國國內鷹派反制裁美國之呼聲強硬下,中國領導層的決斷,令外界大跌眼鏡,沒有一如眾料般,在各類衝突中強硬回應,而是試圖緩和各方關係。除溫家寶在人大記者會上公開澄清哥本哈根的「誤解」外,中國一直有專門小組,在北京和華盛頓兩地保持緊密聯繫,磋商胡錦濤與歐巴馬的會面,一直沒有停過。
中國領導層這方面的表現,一方面當然可以理解領導層再度保持清醒,不為國勢之崛起,放棄「韜光養晦」戰略。為何會有此種認識,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外面看的是熱鬧,甚至有中國「盛世」之說,實則中國大而不強,問題重重,甚至百孔千瘡,需要外部穩定以求得內部發展。二是中國內部政治運作,又到權力交替敏感時分,需要穩,需要依靠,如鄧小平這面旗幟;三是只有當家人,才知道有多少實力,可以拿來互換利益。
另一方面,中國這個時候與美國的關係,被認為還沒到平起平坐的時候,從軍方到政府養的智囊,都提出加大反制美國力度之議,但中國領導層顯然無意採納,一是因為中國領導人相信,觀念分歧和利益衝突,如果激化到雙邊關係的全面惡化,可能引發潛伏危機爆發,令中國發展停止甚至倒退。二是中國領導層還是相信,中美是利益綁到一起,「鬥而不破」的。
正是在這些爭議的背景下,胡錦濤同意赴美參加核峰會。這次赴美與歐巴馬會面,是跨出緩和緊張的第一步,也是「韜光養晦」戰略重樹的表現之一。接下來,6月間在加拿大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預定初冬胡錦濤訪問美國等,將有關係調整、格局重佈。
关键词:胡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