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英辯ECFA要有感覺
2010-04-24 11:02:0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雙英辯」即將登場,主題是ECFA。由於藍綠雙方均高度動員,這場世紀級的藍綠之辯,非僅台灣關注,舉世亦皆為之側目。由於馬英九總統已確認ECFA勢在必行,是以「雙英辯」與其說是為了辯出一個結論,以期取得共識;不若說是兩黨雙英各說各話的一場論述平台,縱然有辯論形式,也可預料將是一場針鋒相對的擂台,「雙英辯」若走到這個地步,又有何積極意義?這就是台灣政治弔詭之所在。
真理愈辯愈明,嚴格說來並不是一個開放題,要愈辯愈明,正反兩方皆得放下成見、且願就事論事,甚至在取得資料和數據的方法上都具一致條件,且禁得起公評。「雙英辯」者,政策之辯也。藍綠的共識,人所共知,可謂微乎其微。但以ECFA是否應送立法院,以及立法院如何審議,綠營即一路糾纏。此事甫告一個段落,綠營又強力推出公投,且宣稱在舉辦公投之前,相關ECFA的作業應即停止。意在一步一步地提升爭議位階,並使出各種招數。此時辯論ECFA,當然也是出於同一思維。是以蔡英文的最大目標,當然不在ECFA本身,或藉由ECFA的論辯為台灣爭取更大利益。再就民主素質的提升言,綠營此時的角色與其說是參與式的民主,不如說更類似為反對而反對。而且意在傳播不祥的預感,即民進黨堅持台灣將因ECFA而受害。
蔡英文所謂終須一辯者,從綠營整體表現看,除了全面否定、還是否定,雖冒「鎖國」風險,也在所必反。雙方為此辯論的基礎其實早已流失。綠營所說的農民利益、中小企業的生存乃至失業率問題,原和ECFA無直接關聯,反而與台灣參加世貿組織,引發的經濟轉型問題更有直接關聯,但綠營顯然有意忽視其中差異。再者,凡事皆有利弊,ECFA亦然,而在如何權衡得失。除非台灣甘於自我邊緣化,放棄競爭力的追求,否則ECFA已是勢在必行。馬英九總統說,最快6月間即可簽署,試問此時插入「雙英辯」又能辯出什麼?
推敲蔡英文所欲辯者,至少有兩個面向,一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其所反映的其實就是統獨之爭。蔡英文此前即將她所關懷的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但這根本是個偽命題。如果蔡英文設定的政治目標是台獨,相信有無ECFA,台灣都會因此而陷入重重危機。1995年以來,台海危機即種因於此固無待廢言,往後海峽若再次出現危機也必然出於台獨作為選項的爭議。倒是有美國學者波特認為ECFA才是台灣當前的唯一選項;二是藍綠認同問題。蔡英文所謂終需一辯者,不在於她本人對ECFA有任何對策或對案,而在利用大眾傳媒作為宣導綠營意識形態的平台。通過和馬英九的辯論來區隔藍綠,這當然不是尋求共識,而在加深分歧,從而鞏固綠色陣營的意識形態。
再者,不論就辯論規格或收視條件,通過「雙英辯」所能提供的機遇和影響,遠非其他綠營天王級人物所能望其項背。蔡英文藉此非但可以進一步取得黨內共主的地位,有利其競選連任黨主席,也是蔡英文排除黨內各天王級對手,取得2012年大選黨內提名,從而和馬英九對決的最佳資歷。
「雙英辯」當然不可能讓蔡英文率領綠營「獨領風騷」,這也是馬英九號召藍營選民歸隊的絕佳時機,也是馬英九提升民意支持度的絕佳機會。然而馬英九要提升支持度的關鍵,可能還不在於馬英九對ECFA有什麼樣的描述或有什麼承諾,而在如何恢復支持者的感覺,此即兩岸未來有無願景的感覺。
可以預期,ECFA的邊際效應,將因「雙英辯」提早浮現。綠營焦慮台獨將因ECFA更趨無望,或將出現新的對抗型態,藍營自然不能沒有提早因應的準備。
真理愈辯愈明,嚴格說來並不是一個開放題,要愈辯愈明,正反兩方皆得放下成見、且願就事論事,甚至在取得資料和數據的方法上都具一致條件,且禁得起公評。「雙英辯」者,政策之辯也。藍綠的共識,人所共知,可謂微乎其微。但以ECFA是否應送立法院,以及立法院如何審議,綠營即一路糾纏。此事甫告一個段落,綠營又強力推出公投,且宣稱在舉辦公投之前,相關ECFA的作業應即停止。意在一步一步地提升爭議位階,並使出各種招數。此時辯論ECFA,當然也是出於同一思維。是以蔡英文的最大目標,當然不在ECFA本身,或藉由ECFA的論辯為台灣爭取更大利益。再就民主素質的提升言,綠營此時的角色與其說是參與式的民主,不如說更類似為反對而反對。而且意在傳播不祥的預感,即民進黨堅持台灣將因ECFA而受害。
蔡英文所謂終須一辯者,從綠營整體表現看,除了全面否定、還是否定,雖冒「鎖國」風險,也在所必反。雙方為此辯論的基礎其實早已流失。綠營所說的農民利益、中小企業的生存乃至失業率問題,原和ECFA無直接關聯,反而與台灣參加世貿組織,引發的經濟轉型問題更有直接關聯,但綠營顯然有意忽視其中差異。再者,凡事皆有利弊,ECFA亦然,而在如何權衡得失。除非台灣甘於自我邊緣化,放棄競爭力的追求,否則ECFA已是勢在必行。馬英九總統說,最快6月間即可簽署,試問此時插入「雙英辯」又能辯出什麼?
推敲蔡英文所欲辯者,至少有兩個面向,一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其所反映的其實就是統獨之爭。蔡英文此前即將她所關懷的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但這根本是個偽命題。如果蔡英文設定的政治目標是台獨,相信有無ECFA,台灣都會因此而陷入重重危機。1995年以來,台海危機即種因於此固無待廢言,往後海峽若再次出現危機也必然出於台獨作為選項的爭議。倒是有美國學者波特認為ECFA才是台灣當前的唯一選項;二是藍綠認同問題。蔡英文所謂終需一辯者,不在於她本人對ECFA有任何對策或對案,而在利用大眾傳媒作為宣導綠營意識形態的平台。通過和馬英九的辯論來區隔藍綠,這當然不是尋求共識,而在加深分歧,從而鞏固綠色陣營的意識形態。
再者,不論就辯論規格或收視條件,通過「雙英辯」所能提供的機遇和影響,遠非其他綠營天王級人物所能望其項背。蔡英文藉此非但可以進一步取得黨內共主的地位,有利其競選連任黨主席,也是蔡英文排除黨內各天王級對手,取得2012年大選黨內提名,從而和馬英九對決的最佳資歷。
「雙英辯」當然不可能讓蔡英文率領綠營「獨領風騷」,這也是馬英九號召藍營選民歸隊的絕佳時機,也是馬英九提升民意支持度的絕佳機會。然而馬英九要提升支持度的關鍵,可能還不在於馬英九對ECFA有什麼樣的描述或有什麼承諾,而在如何恢復支持者的感覺,此即兩岸未來有無願景的感覺。
可以預期,ECFA的邊際效應,將因「雙英辯」提早浮現。綠營焦慮台獨將因ECFA更趨無望,或將出現新的對抗型態,藍營自然不能沒有提早因應的準備。
关键词:英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