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英辯」證實ECFA為可欲
2010-04-27 10:50:0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朝野領袖為ECFA走向辯論台,這就朝野對話而言,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進步,至少雙方還可以對話,可以互相批評、詰問。正如馬英九所言,有助於深化台灣民主。然而雙方的針鋒相對,可以看出雖有朝野對話和交鋒,卻看不到政黨之間的共識。從表象看各逞機鋒者有之,自顧自話者有之而這又涉及到對議題的認知,即ECFA究竟是可欲還是不可欲。若屬前者,馬英九自是當仁不讓,必要說清楚個人立場和政策的可欲,在野的監督和質疑也應如何使之可欲。
問題就出在藍綠之於可欲與不可欲的對立和糾纏,從蔡英文所提政治風險言,此欲或不可欲仍屬統獨之爭。蔡英文口中的基層人民不安全感,恰恰反映出台獨的極端憂懼,即ECFA只會使台獨更見泡沫。
ECFA是否有利於台灣人民和是否有利於台獨,這既是兩個命題,也可合成一個命題。反之亦然,ECFA可以表述是否有利於台灣人民,是否有利於兩岸統一,兩者也可以合一。若依蔡英文的台獨心態,ECFA對台灣人民僅屬短期有利,長期不利,且因政治效應,擔心北京政治勢力藉此入侵台灣。是以要把辯論命題從有利於台灣人民的種種,不著痕跡地轉移到是否有利於台獨,不論就風險與機遇而言,或就政治效應言,ECFA對台獨非僅不利而且有害。
由於雙英在辯論中的表現相當理性,且必要回應對於詰問,蔡英文不得不承認兩岸簽署ECFA還有短期利益,從而詰問馬英九有無替代方案,以及相關自由貿易對經濟轉型帶來的衝擊、財富重分配和失業轉趨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兩人這種理性辯論和深綠鎖國傾向以及全盤否定和對岸打交道的心態,非僅存在很大距離,而且思維模式也扞格不符。是以蔡英文的理性表現獲得社會肯定的同時,看在深綠眼底卻是毒藥。甚至可以預料深綠陣營在短期內必然會就此提出批判,這是蔡英文必要面對的後續風暴。
眼見ECFA可能如綠營所預見的政治效應持續擴大,而思有所抗爭。即綠營內部將因如何因應ECFA,並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出現冒進和反冒進之爭、理性與激進的路線之爭。非僅辯論場上未出現的公投和走上街頭的遊行,都會隨著ECFA的進度而有各種可能出現抗爭。至於是否可能出現多大的規模,既還視藍營因應策略以及台灣人民的判斷力以為轉移。是以各方評論或以兩人臨場表現的高下或兩方陣營的意識形態觀察,這些或還僅止於表象。但若就辯論後綠營後續反應推估,蔡英文就算贏得了出場風度和理性,但有可能因台獨泡沫化引爆綠營內部各種不同的傾軋和橏鬥。而這就不僅是蔡英文一人的政治風暴而已。
就雙方交鋒的內容言,馬英九為了澄清開放農產品和傾中賣台的謠言,再次重申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對等尊嚴和中華民國主權,並特別舉證在他任內從未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民進黨執政時卻開放了900多項,固然這都是為了因應台灣進入世貿組織必要作出的開放。蔡英文則反證民進黨並未如馬英九所言鎖國,兩岸直航正是民進黨執政時代打下的基礎。若再加上農產品的開放以及兩岸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雙英辯論的針鋒相對看似各逞機鋒,無從建立共識,但從兩黨具體作為和論辯內容,包括替代方案在內,在在可以證明:ECFA原是可欲的。準此,台獨思維所反映的不可欲,和基層人民的不安全感,都是出自意識形態作祟而非客觀現實。
兩岸未來還有許多艱難,從台灣對ECFA的激辯即可看出。馬英九的台風和難得一見對政策的堅持,已明顯地提升了10%以上的支持度,蔡英文理性論述的一面也可圈可點,是民進黨內所僅見,民調滿意度也提升了4%,可謂雙贏,也浮現未來大選將可能是雙英對決,唯深綠的後續動作也值得觀察。
攤在全世界媒體前以及台灣人民之前的政策論辯,或各有不同認知,特別是蔡英文口中中國即將成為亞太地區政治經濟的核心,台灣何去何從,該樂觀或悲觀,也非辯論所能解決,仍取決於兩岸當局的智慧、誠意和出於理性的耐性,一般認為只有如此,馬英九口中的黃金10年才可能兌現。
問題就出在藍綠之於可欲與不可欲的對立和糾纏,從蔡英文所提政治風險言,此欲或不可欲仍屬統獨之爭。蔡英文口中的基層人民不安全感,恰恰反映出台獨的極端憂懼,即ECFA只會使台獨更見泡沫。
ECFA是否有利於台灣人民和是否有利於台獨,這既是兩個命題,也可合成一個命題。反之亦然,ECFA可以表述是否有利於台灣人民,是否有利於兩岸統一,兩者也可以合一。若依蔡英文的台獨心態,ECFA對台灣人民僅屬短期有利,長期不利,且因政治效應,擔心北京政治勢力藉此入侵台灣。是以要把辯論命題從有利於台灣人民的種種,不著痕跡地轉移到是否有利於台獨,不論就風險與機遇而言,或就政治效應言,ECFA對台獨非僅不利而且有害。
由於雙英在辯論中的表現相當理性,且必要回應對於詰問,蔡英文不得不承認兩岸簽署ECFA還有短期利益,從而詰問馬英九有無替代方案,以及相關自由貿易對經濟轉型帶來的衝擊、財富重分配和失業轉趨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兩人這種理性辯論和深綠鎖國傾向以及全盤否定和對岸打交道的心態,非僅存在很大距離,而且思維模式也扞格不符。是以蔡英文的理性表現獲得社會肯定的同時,看在深綠眼底卻是毒藥。甚至可以預料深綠陣營在短期內必然會就此提出批判,這是蔡英文必要面對的後續風暴。
眼見ECFA可能如綠營所預見的政治效應持續擴大,而思有所抗爭。即綠營內部將因如何因應ECFA,並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出現冒進和反冒進之爭、理性與激進的路線之爭。非僅辯論場上未出現的公投和走上街頭的遊行,都會隨著ECFA的進度而有各種可能出現抗爭。至於是否可能出現多大的規模,既還視藍營因應策略以及台灣人民的判斷力以為轉移。是以各方評論或以兩人臨場表現的高下或兩方陣營的意識形態觀察,這些或還僅止於表象。但若就辯論後綠營後續反應推估,蔡英文就算贏得了出場風度和理性,但有可能因台獨泡沫化引爆綠營內部各種不同的傾軋和橏鬥。而這就不僅是蔡英文一人的政治風暴而已。
就雙方交鋒的內容言,馬英九為了澄清開放農產品和傾中賣台的謠言,再次重申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對等尊嚴和中華民國主權,並特別舉證在他任內從未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民進黨執政時卻開放了900多項,固然這都是為了因應台灣進入世貿組織必要作出的開放。蔡英文則反證民進黨並未如馬英九所言鎖國,兩岸直航正是民進黨執政時代打下的基礎。若再加上農產品的開放以及兩岸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雙英辯論的針鋒相對看似各逞機鋒,無從建立共識,但從兩黨具體作為和論辯內容,包括替代方案在內,在在可以證明:ECFA原是可欲的。準此,台獨思維所反映的不可欲,和基層人民的不安全感,都是出自意識形態作祟而非客觀現實。
兩岸未來還有許多艱難,從台灣對ECFA的激辯即可看出。馬英九的台風和難得一見對政策的堅持,已明顯地提升了10%以上的支持度,蔡英文理性論述的一面也可圈可點,是民進黨內所僅見,民調滿意度也提升了4%,可謂雙贏,也浮現未來大選將可能是雙英對決,唯深綠的後續動作也值得觀察。
攤在全世界媒體前以及台灣人民之前的政策論辯,或各有不同認知,特別是蔡英文口中中國即將成為亞太地區政治經濟的核心,台灣何去何從,該樂觀或悲觀,也非辯論所能解決,仍取決於兩岸當局的智慧、誠意和出於理性的耐性,一般認為只有如此,馬英九口中的黃金10年才可能兌現。
关键词:英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