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經濟熱中有脹的觀察
2010-05-19 02:36:1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踏入5月,通常是中國經濟走勢成形之際,也是政策變動、調控發力之時,這是中國經濟特殊的規律。年年這個時侯,就分別會有冷了還是熱了,快了還是慢了,縮了還脹了,緊了還是鬆了之爭,今年也不例外。
中國經濟為何會有這5月之爭的特殊規律?在於中共領政,有傳統的「357」現象,即3月開人大、政協兩會,出方針、定政策;7月分析形勢,部署下半年安排,過去有「北戴河會議」,現在以各種座談活動、專門會議取代。唯獨這中間的5月,是方針拍板後的起步,又是7月研判前的充分表現,爭論激烈,在所必然。
目前爭論的,是中國經濟有沒有熱,會不會脹。首先看有沒有熱,分成兩派,一派是所謂建制派或數據派,第1季度高增長指數之下,仍堅持經濟還在「穩定增長」中。而此派更以最新的4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5.7%,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認定中國經濟只是在「平穩較快發展」中。通常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反映經濟衰退。
而另一派以研究機構為主,相信經濟已有過熱苗頭,或說過熱風險大於再度下滑。持此論的基本理由,是央行測算的國內產能缺口,卻已處於12年來高位,缺口為正,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潛在經濟增速,這一數據正在預警過熱苗頭的回歸;再一理由,是剔除加工貿易後,中國3月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300億美元,比2月份高出3倍,這也顯示中國投資可能進一步提速,經濟面臨過熱風險;其3,是看是否有嚴重的通脹壓力。而來自產業界的調查報告,似乎佐證著這些研究預測。
再一熱爭,就是會不會脹,這一爭論不只是官學兩派,而是中央部門、學界、產業界都在對壘。認定今年不會出現通脹的,甚至包括領導層的貼身智囊,其理由有3,一是糧食生產穩定,豬肉價格回調,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30%是食品。只要食品價格穩住,再控制住樓價,物價不會漲得太高;二是中國經濟中,需求增加了,供需基本平衡,特別是糧食;三是由於產能過剩還比較嚴重,所以工業品拉動物價上漲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認為通脹威脅加大,甚至通脹已現的也大有人在。其基本理據在於,中國經濟為走出下滑,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加大積累了過多的流動性,為通脹帶來可能;工業生產增加,由於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風險加大;工業品出廠價格急升,推動物價上揚;雖有糧食連續6年豐收,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但年初西南大旱和北部雪災,令農副產品價格走勢變化極大,不排除下半年重拾升軌。
平衡這些爭論的論點,可以相信中國經濟既有過熱的可能,又有通脹的風險,而過熱與通脹,又互為因果,互相推動。中國經濟新的風險,就是熱中有脹。
在「5.1」假期中,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布,從5月1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年內第3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據悉,此次調整後,大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將為17%,離歷史的最高峰17.5%僅一步之遙,相當於回收2500億元人民幣流動。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一直是堅持有通脹風險的,也是較早提要防過熱的。市場人士認為,此次上調存款準金率,有人認為是針對資產價格泡沫的,有人認為是防止過熱的。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既防通脹,又防過熱,人民銀行有意不戰而屈人之兵,以象徵性的動作,來展示其緊縮意圖,如實際影響不大,則隨時會祭起加息之旗。
中國經濟為何會有這5月之爭的特殊規律?在於中共領政,有傳統的「357」現象,即3月開人大、政協兩會,出方針、定政策;7月分析形勢,部署下半年安排,過去有「北戴河會議」,現在以各種座談活動、專門會議取代。唯獨這中間的5月,是方針拍板後的起步,又是7月研判前的充分表現,爭論激烈,在所必然。
目前爭論的,是中國經濟有沒有熱,會不會脹。首先看有沒有熱,分成兩派,一派是所謂建制派或數據派,第1季度高增長指數之下,仍堅持經濟還在「穩定增長」中。而此派更以最新的4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5.7%,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認定中國經濟只是在「平穩較快發展」中。通常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反映經濟衰退。
而另一派以研究機構為主,相信經濟已有過熱苗頭,或說過熱風險大於再度下滑。持此論的基本理由,是央行測算的國內產能缺口,卻已處於12年來高位,缺口為正,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潛在經濟增速,這一數據正在預警過熱苗頭的回歸;再一理由,是剔除加工貿易後,中國3月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300億美元,比2月份高出3倍,這也顯示中國投資可能進一步提速,經濟面臨過熱風險;其3,是看是否有嚴重的通脹壓力。而來自產業界的調查報告,似乎佐證著這些研究預測。
再一熱爭,就是會不會脹,這一爭論不只是官學兩派,而是中央部門、學界、產業界都在對壘。認定今年不會出現通脹的,甚至包括領導層的貼身智囊,其理由有3,一是糧食生產穩定,豬肉價格回調,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30%是食品。只要食品價格穩住,再控制住樓價,物價不會漲得太高;二是中國經濟中,需求增加了,供需基本平衡,特別是糧食;三是由於產能過剩還比較嚴重,所以工業品拉動物價上漲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認為通脹威脅加大,甚至通脹已現的也大有人在。其基本理據在於,中國經濟為走出下滑,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加大積累了過多的流動性,為通脹帶來可能;工業生產增加,由於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風險加大;工業品出廠價格急升,推動物價上揚;雖有糧食連續6年豐收,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但年初西南大旱和北部雪災,令農副產品價格走勢變化極大,不排除下半年重拾升軌。
平衡這些爭論的論點,可以相信中國經濟既有過熱的可能,又有通脹的風險,而過熱與通脹,又互為因果,互相推動。中國經濟新的風險,就是熱中有脹。
在「5.1」假期中,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布,從5月1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年內第3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據悉,此次調整後,大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將為17%,離歷史的最高峰17.5%僅一步之遙,相當於回收2500億元人民幣流動。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一直是堅持有通脹風險的,也是較早提要防過熱的。市場人士認為,此次上調存款準金率,有人認為是針對資產價格泡沫的,有人認為是防止過熱的。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既防通脹,又防過熱,人民銀行有意不戰而屈人之兵,以象徵性的動作,來展示其緊縮意圖,如實際影響不大,則隨時會祭起加息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