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打造黃金十年的機遇和方向

2010-05-21 02:03:0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在就任2周年之際,承諾要為台灣人民的未來打造黃金10年。具體的辦法就是: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等6項施政主張。簡言之,就是希望發揮台灣的競爭力和文化優勢,內而成就一個清廉而具法治的政府,以綠能和低碳建設創造福利家園;外而尋求兩岸和平,開拓台灣國際空間。
 
馬英九是否真有能力兌現這些美麗的願景,非但得視台灣人民是否信任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台灣人民是否願意讓馬英九大展鴻圖,而且這還要看到台灣周遭的大環境是否有利以為轉移。從本報系台北聯合報的民調可以看出,馬英九的支持度正在上升,清廉度更高達78%,這就是一種信任,台灣人民若能進一步排除政治上的偏見,排除不必要的外在干擾,黃金10年的願景不是沒有可能。
 
歷經去年八八水災和前年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確實承受了巨大的考驗,非僅應變能力和姿態備受各方批評,內閣為之改組,馬英九個人的領導風格和施政能力也一再遭受質疑。所幸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出爐的競爭力排名,台灣從第23名躍升到第8名,政府效率評比也由第18名上升到第6名,創下不可思議的空前佳績。這雖是去年的成績,但也預示了未來黃金10年絕非空想,只要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能掌握機遇,敢於當仁不讓。
 
然而台灣的機遇從何而來,或謂一是「產業創新條例」,要讓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台灣企業願意投資,更具市場競爭力;一是兩岸即將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讓台灣企業包括中小企業都能因此受惠。要說明的是:「產創條例」具有正面導引和刺激的作用,但不是主體,關鍵還在ECFA所能提供的自由貿易空間,雖然ECFA不是萬靈丹,而是有得有失,但終究利大於失,從而可以藉此創造更多市場機遇。而這要先能確保兩岸和平發展,才可能帶給台灣人民更多實惠。正如馬英九所言,由於兩岸的和平發展,才有兩岸大三通,台灣也才可能在國際社會上取得新的空間和信任。
 
就馬英九講演內容的意向,可以明顯感受到:台灣的未來和機遇還在兩岸。為此,馬英九重申:在憲法架構下堅持「不統、不獨、不武」,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兩岸和解。但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那裡?我們到底希望兩岸關係往什麼方向發展呢?馬英九說,「我的目標是爭取一個足夠的時間、足夠的歷史階段,讓同樣是炎黃子孫的兩岸人民,能夠在中華民族智慧的導引之下,找出尋求兩岸問題解決的方案」。
 
「讓同樣是炎黃子孫的『兩岸人民』,找出尋求兩岸問題解決的方案」。就參與面和訴求對象而言,「兩岸人民」的構成,既有台灣人民也有大陸人民。馬英九的視野和關懷並沒有局限於「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而是有所跨越,又不僅是政治人物的高度,而是足以回顧和開創歷史的高度。這同時也觸及了兩岸之間最敏感的統合話題。而且可以相信台灣人民如果真能享有黃金10年,兩岸的黃金10年,自然也將接踵而至。
 
馬英九為了推動政經改革,帶有豪氣地說:「不管會不會丟選票、會不會影響民調,該做的都要推動」。正因為能有所捨,馬英九的連任之路才可能有所得。推動兩岸關係,推動兩岸統合,包括推動兩岸走向政治談判桌,就台灣以及兩岸未來而言,馬英九更應當仁不讓,這既是機遇也是方向。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