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新戰略與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0-05-24 11:43:5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對中南海領導人來說,近期最關注的發展大事,不是人民幣是否升值,也不是通脹到底有多大威脅,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畫的起草,以及規畫出台前的先期準備和預備性啟動。因為這才是中國發展新戰略之核心內容,中國能否真的「崛起」,能否出現真的「盛世」,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
「戰略性新興產業」絕對是個熱門詞彙,現在已被認為是中國發展的焦點,而草擬中的「戰略性新型產業規畫」,也被稱為「第2個4萬億」。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太新的詞,早於1年前此時,就以「新興戰略性產業」散見於北京當局部份文件上,出現於部份領導人的講話中。但真正成形,是去年7月間的國務院兩次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對此展開官學企之間的討論;接下來是去年9月間,溫家寶兩天內召開3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將視線投放到7大產業之上;到去年底詞彙順序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中。轉到今年3月,更成為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的1項內容。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最早的認同,是將之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招術之一。接下來的認定,則是視之為應對後危機的舉措之一。而最新的定位,自然是將之看做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構思,當然與「4萬億投資計畫」,與「10大產業振興規畫」,有極大關連,但其來源還有另一個背景,那就是在外界熱議熱捧「中國模式」,中國正面臨新的威脅,由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紅利」,到90年代的中國以加入世貿組織為由頭的「開放紅利」,引領著中國高速發展近30年。現在出口導向型經濟已難以為繼,中國的發展勢將「慢下來」;而在這一輪的大投資、大建設,在加速完成城市化和工業化後,中國的發展還可能「停下去」。
也就是說,這個背景遠比國際金融危機,遠比還有可能浮現的「後危機」,更令中國領導層憂心。因此,發現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尋新的核心競爭力,構築新的發展戰略,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務。而新的戰略格局,基本要求是不再依靠出口導向、人口紅利,而要依靠科技進步、內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就應運而生。
在這意義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已被看作一扇門,推開這扇門,則中國步上轉折之路,影響不止是未來5年10年,而是更長時間的發展格局。反之這扇門推不開,中國有可能步上拉美式陷阱,或者是最近最熱門話題的日本停滯模式。
於此又可理解中國領導層有多麼著急,在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完成有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報告後,中國領導層2月即下令組成國務院的「部際小組」,以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畫專家組」,展開全方位、大範圍的調研。按最新的說法,相關的規畫文件起草已展開,最快6月有初步報告,9月會有規畫草案,12月前會出台規畫文件。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意義如此重大,其發展規畫的制定,對產業發展的成敗,自有決定性作用。而這一新產業規畫的制定,還有相當難度,首先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有國際競爭力,在制高點上,因而這是一場國際性競爭和賽跑,其艱巨性不可忽視。
再者,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當有一定的標準和取捨。中國發展中的老毛病是一哄而起,目前不少地方已熱提「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少部門和企業已開始搶占地盤。制定規畫中,如何防範利益集團侵蝕,又是一個重要考驗。
今天的世界已不同,今天的中國已變樣,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過往的改革開放有不同要求,要更多的依靠科技進步,更多的依靠財稅保障。而目前中國的科技體制、財稅體制,都面臨著重大的調整,甚至企業也面臨著「二次改革」,故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一件大事,還是一件難事。
「戰略性新興產業」絕對是個熱門詞彙,現在已被認為是中國發展的焦點,而草擬中的「戰略性新型產業規畫」,也被稱為「第2個4萬億」。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太新的詞,早於1年前此時,就以「新興戰略性產業」散見於北京當局部份文件上,出現於部份領導人的講話中。但真正成形,是去年7月間的國務院兩次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對此展開官學企之間的討論;接下來是去年9月間,溫家寶兩天內召開3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將視線投放到7大產業之上;到去年底詞彙順序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中。轉到今年3月,更成為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的1項內容。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最早的認同,是將之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招術之一。接下來的認定,則是視之為應對後危機的舉措之一。而最新的定位,自然是將之看做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構思,當然與「4萬億投資計畫」,與「10大產業振興規畫」,有極大關連,但其來源還有另一個背景,那就是在外界熱議熱捧「中國模式」,中國正面臨新的威脅,由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紅利」,到90年代的中國以加入世貿組織為由頭的「開放紅利」,引領著中國高速發展近30年。現在出口導向型經濟已難以為繼,中國的發展勢將「慢下來」;而在這一輪的大投資、大建設,在加速完成城市化和工業化後,中國的發展還可能「停下去」。
也就是說,這個背景遠比國際金融危機,遠比還有可能浮現的「後危機」,更令中國領導層憂心。因此,發現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尋新的核心競爭力,構築新的發展戰略,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務。而新的戰略格局,基本要求是不再依靠出口導向、人口紅利,而要依靠科技進步、內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就應運而生。
在這意義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已被看作一扇門,推開這扇門,則中國步上轉折之路,影響不止是未來5年10年,而是更長時間的發展格局。反之這扇門推不開,中國有可能步上拉美式陷阱,或者是最近最熱門話題的日本停滯模式。
於此又可理解中國領導層有多麼著急,在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完成有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報告後,中國領導層2月即下令組成國務院的「部際小組」,以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畫專家組」,展開全方位、大範圍的調研。按最新的說法,相關的規畫文件起草已展開,最快6月有初步報告,9月會有規畫草案,12月前會出台規畫文件。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意義如此重大,其發展規畫的制定,對產業發展的成敗,自有決定性作用。而這一新產業規畫的制定,還有相當難度,首先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有國際競爭力,在制高點上,因而這是一場國際性競爭和賽跑,其艱巨性不可忽視。
再者,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當有一定的標準和取捨。中國發展中的老毛病是一哄而起,目前不少地方已熱提「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少部門和企業已開始搶占地盤。制定規畫中,如何防範利益集團侵蝕,又是一個重要考驗。
今天的世界已不同,今天的中國已變樣,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過往的改革開放有不同要求,要更多的依靠科技進步,更多的依靠財稅保障。而目前中國的科技體制、財稅體制,都面臨著重大的調整,甚至企業也面臨著「二次改革」,故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一件大事,還是一件難事。